「天鵝湖」取材自俄羅斯民間故事以及德國的神話故事「天鵝湖」,劇情大致如下:




 「公主奧爾特與侍女一同到湖邊摘花,惡魔羅特巴爾特施魔咒,將她們變成天鵝,從此以後,她們只能在夜晚變回人身。王子齊格菲舉行成人禮的當天,與友人外出打獵,追逐天鵝至湖邊,拿出弓箭準備要射時,發現天鵝在美麗的月光下變回人形,王子看到貌美的奧爾特公主心生愛慕,公主訴說她的遭遇,並表示唯有真誠、永恆的愛情才能破解魔咒。



 王子告訴公主,次日他要舉行一個挑選新娘的舞會,到時她一定要來,並宣布要娶她為妻。舞會當天,來自各國的公主,在王子面前展露舞技,熱鬧非凡,然而王子都不為所動,等待天鵝公主的出現,不料惡魔和他的女兒黑天鵝再施魔法,假扮伯爵和天鵝公主,王子居然選了黑天鵝為新娘,並與之共舞,躲在角落的天鵝公主黯然神傷,奔向湖畔。當惡魔露出得逞的猙獰笑容,王子才知道受騙了。



 王子發現真相後,直奔天鵝湖,找奧爾特公主,請求她原諒。兩人在天鵝湖畔跳出永恆之舞,卻激怒了惡魔,掀起巨大的浪濤,捲走王子,公主挺身救他,雙雙殉情,因為偉大的力量,反而破除了魔咒,在眾天鵝的幫助下,戰勝惡魔,公主與王子終於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40年出生在俄國沃金斯克,是一個金屬工業城。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是礦場的檢查員,母親則祖先於十六世紀遷居到俄國。 



1871年,三十一歲的柴科夫斯基來到妹妹家中小住。作為好舅舅,他決定送給可愛的外甥們一份特殊的禮物--根據孩子們平時閱讀的德國作家莫采烏斯的童話《天鵝池》(講的是一位青年騎士怎樣打敗惡魔,救出了被魔法變成天鵝的少女,最後與他結婚的故事)而創作的獨幕芭蕾音樂。 1875年,作曲家的好友、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指導弗‧別吉切夫邀請柴科夫斯基為大型舞劇劇本《天鵝湖》譜寫音樂,並許諾說事成之後將付給酬金八百盧布。對於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執教,年俸僅一千五百盧布的柴科夫斯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數目。當然,除此之外,渴望能在芭蕾領域作一些大膽嘗試的想法也是他接受這一委託的主要動機。



作品交出之後,柴科夫斯基渴望莫斯科大劇院能像管弦樂隊對待他的交響樂一樣尊重他的芭蕾總譜。可是,被委派來編導「天鵝湖」的德國人朱‧列津格爾是一個十分平庸的角色。在他看來,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顯得太“交響樂化 ”了,簡直不知道怎樣才能配合上這樣的音樂跳舞。為了迎合女主角卡巴柯娃的口味(「天鵝湖」首演式是為了褒獎她而進行的特別演出會),他們隨便地用一些以前上演過的、大家都很熟悉的曲譜去取代柴科夫斯基的原作,以博得一部分人的喜歡。



柴可夫斯基第一部舞劇《天鵝湖》,舞劇取材於俄羅斯民間故事《天鵝公主》和德國作家的童話《天鵝湖》,這部舞劇音樂被稱為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樂的靈魂。以音樂為主的完整舞劇以前是沒有的。



柴可夫斯基認為舞劇音樂也是交響樂,他強調舞劇音樂自身的發展,創造獨立的舞劇音樂。柴可夫斯基的不朽名著「天鵝湖」成曲於 1876年。不幸的是由於編導不具備音樂體現能力,1877 年「天鵝湖」在莫斯科波修瓦劇院的初演失敗了。

此後,經驗豐富的編導大師彼季帕和助手伊凡諾夫對「天鵝湖」的總譜進行了認真的分析,重新構思創作,在 1894 年為紀念作曲家逝世一週年活動中,首先上演了伊凡諾夫編排的第一幕第二場(即“ 湖畔”一場)。美妙的天鵝形象第一次登上了芭蕾舞臺,凝聚著柴可夫斯基心血的音樂幻化為無比動人的圖景出現了。 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一日,柴可夫斯基據說因為染上霍亂,經過五天的掙扎,終於在十一月六日離開塵世。  



 



 (資料來源:網路)







**



聽天鵝湖總會感覺到一種悽美感,印象中看到都是女生版的天鵝湖芭蕾,呈現的是一種女性柔美。有機會看見馬修伯恩編的天鵝湖,嘩!! 給了芭蕾音樂不同的風貌,設計為男舞者擔綱,為男性柔弱,女性冷硬的對比,喜歡這樣的中性概念,為充滿陽剛張力的創意驚嘆著。



作品舞者们肢體線條流暢、臉部表情細膩精準,透過優美音樂、華麗背景營造出豐富飽滿的戲劇張力,劇中的主角生活在精神痛苦中,他的懦弱是那麼華麗而纖細,自己為每一段的鋪成,為齊一的動作、肌肉與節拍搭配出的美感感動著,不知道為什麼? 總覺得主角恐懼背後,不是在找尋渴望一種真實的愛嘛? 或許是在找尋自我吧? 這樣的掙扎痛苦是來自不知所措、害怕失去遺棄 嘛? 無解~ 悽美感蘊釀開,為這樣的哀傷氣氛心隱隱傷感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