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生死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假裝你很愛我】…………………….
在國外讀法律的阿宏同學給我講了其朋友安娜的一段人生經歷,戳中了我的內心。我用第一人稱把這個女孩的故事寫出來,與讀者分享。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改變生命態度的病

一場癌症,讓她瞭解「生病」的意義,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攻擊讓他失去了摯愛,但沒有讓他忘記摯愛給他的禮物--孩子;恐怖攻擊期望散播的恐怖,他決定到他為止,他要散播的是愛與責任。

一個巴黎恐攻罹難者丈夫的告白: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400多個癌末病人身上,學到了最珍貴的一件事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被查出身患肺癌那天,媽媽並沒有表現得過度傷心,她只是怔了好久,然後悄悄抹掉了眼角的淚花。


爸爸也很冷靜。在詳細諮詢了醫生、得知化療的過程和結果後,他獨自在房間裡待了一天,出來吃晚飯的時候宣布,他拒絕治療。在我和妻子小季的勸說和反對聲中,媽媽始終沉默著,一聲不響地往爸爸碗裡夾了幾筷子菜。

爸爸有醫保,治療費用家裡能承擔,但爸爸堅持不治療。他說接受治療不過是延長數月至大半年的壽命,他不願意把自己最後的人生放在醫院,在那裡接受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化療。在所剩不多的時日裡,他希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媽媽沉默了許久,最後說了句:「讓我們回老家吧,你爸一直想家。」我和小季結婚後,把從學校退休後住到農村的爸媽接到了身邊。但爸媽時常懷念農村出門就可見到的田園河流,喜歡鄰里間淳樸的家常往來,不習慣大城市裡的壞空氣。

第三天,我和小季就將他們送回了農村老家。回去以後,他們的日子竟然也過得從從容容。
荒蕪已久的院子被打理得生機勃勃,爸爸隔三岔五去花市,買來許多花、樹,雇三輪車拉回家種下。我和小季每周回去看他們,小院裡的花一次比一次開得繁盛。

爸爸瘦弱的身體穿梭在灌木叢裡扶鋤鬆土,媽媽在院子一角拎桶接水澆灌。我勸媽媽:「爸爸身體不好,你勸勸他,別操心這些事了。」媽媽回答:「勸不動,他做得高興,就隨他去吧。」

媽媽退休前是教植物課的,一輩子最喜歡的就是花。爸爸悄悄告訴我:「這些都是你媽喜歡的品種,你媽一直想要這樣一個院子。我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忙,沒空打理,又覺得日子還長,拖來拖去,居然拖了幾十年。再不著手,就真來不及了。」媽媽的心願,爸爸原來一直是記在心裡的。

飯桌上,我看見爸爸並沒有因病忌口,肉和辣椒什麼的,只要他想吃的,媽媽都給他做。
臨走前,我問爸媽要不要再跟我回去,爸媽拒絕了。爸爸說:「廣兒,爸陪你半輩子,知足了。你媽跟著我半世辛勞,爸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想跟你媽兩個人過點兒清淨日子。這裡挺好。」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喪親之後....
~在記得與忘記之間擺盪;在勇敢悲傷與拒絕悲傷之間擺盪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物語】 老父母的哀歌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人生的中站大清倉 秋禾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後的時光  鄧惠文醫師 2008/02/02   八十歲的婆婆在診間絞著手帕,細訴委屈,說老公讓她好傷心......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中10件你無能為力的事!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芊芊說,她的工作負責居家安寧照護,平常看盡生離死別,總是能夠用自己的專業安撫罹癌家屬,但等到自己真的成了病友,竟是如此的無助,透過不斷調適,開始懂得面對真正的自己,她說,現在卸下充滿壓力的工作,她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著她去開發體驗。

〈台北都會〉曾是護理長 癌友顧癌友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生死大關 癌末一路玩到掛
作者: 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 

3年前在澳洲進修安寧療護與哀傷諮商時,訪談了喪夫的年輕護理師Sue。她的丈夫Sam是製酒師,43歲時診斷出大腸癌第四期後,雖有意積極治療,但對治療反應不佳,化療副作用讓他非常痛苦。與醫師促膝長談後,Sam決定只保留有助症狀控制的緩和性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定期回門診,盡量不住院。

Sam保的防癌險在他得知診斷時,便給了他一大筆理賠金。他與Sue討論後,決定拿著這筆錢去環遊世界,回診時間到了,就搭飛機回澳洲,治療告一段落,再繼續下一趟旅程。

我聽著Sue的敘述,非常吃驚,因為在台灣,保險理賠金大概會全部投入保健食品、自費藥物治療、看護費用或單人房的病房差額等,他們怎能這麼灑脫的捨棄能讓Sam延命的治療?Sue告訴我,她曾在癌症病房工作,了解癌症末期病人持續治療會發生的事;而Sam的父親與叔叔、表哥都是癌症患者,他曾協助照顧他們,親眼目睹過癌症病程進展到死亡的歷程。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國後,我不聽苦勸,決定創辦雲門,母親靜靜貨比三家,買來明鏡數片,找工人裝到排練場。然後告訴我,一定要好好照顧團員,她說:「要知道,人家都是伊父母疼愛的寶貝。」……

 

今天是母親辭世十周年的日子。十年間,幾乎無日無有對母親的思念,彷彿她仍在世。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轟動社會的情殺案,讓我感到很哀傷。我看到模糊影像中,女孩全身都是血倒臥在地上....她當時一定充滿驚嚇,無助,也歷經死前的掙扎與痛楚。

我不評論加害者,那位所謂社會菁英的高材生。因為有太多文章都在評析他的精神及心理狀態,也有太多文章開始追溯他的養成過程、面對挫折及失落的態度和方式。無論他說多愛她,當他傷害她的同時,他已摒棄了愛,也玷污了愛。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沒準備好說再見──談驟然喪親者的心境


■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什麼樣的時候,你和一個人分離時卻有困難說再見?是心裡有氣有怨?是彼此有所誤會心結?是一個來不及的狀況?是出於一個不經意或不在意?還是,因為命運的擺弄,讓你完全失去了能力反應?


命運關鍵的選擇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公主和一名男子相愛,男子並非王宮貴族而是一介平民。國王非常反對,極力要拆散他們,為了讓公主死心,國王想到一個主意,讓公主替情人決定未來的命運。國王把男子放在競技場中央,然後告訴身旁的公主:這競技場兩邊各有一個門,一邊是群獅,另一邊是一個美女,妳可以選擇讓我下令開哪一個門。選擇群獅的話,他會死,但妳可確保他對妳的愛是忠貞之愛;若是選擇美女,他可以死裡逃生,但妳就要背負他變心的事實。」

故事最後要問的是:若你是公主,你會選擇開哪一個門呢?一邊是愛人會死,驟然離開你;另一邊是愛人會變心,然後淡忘了你離開你。你會如何決定這個結局呢?


一段愛情故事

現實的生活,結局往往不是人可以隨意決定的。無論是哪一種結局都會讓人感受到心死與心碎,產生深且重的失落與痛苦。不同的是,過程要面對與處理的課題不盡相同,而死亡,似乎多了那麼一點無以抗爭、無力可施的窘境。

這個故事是一個男友因白血病驟然離世的女孩告訴我的。

她說,大部分的女孩會選擇獅群吧!沒有幾個女孩願意忍受情人的背叛、不忠與負心的離去,那樣的傷痛太不堪,但是她經歷過男友驟逝的悲傷後,她開始有了改變,她希望看見對方好好活著,即使他會和另一個女孩在一起,即使對方會忘了他們曾經的甜蜜與誓言也沒有關係,她只希望看見他好好的、不要受任何傷害的活著,她希望他的人生不是驟然停止,留著父母手足傷心,留著她再也不能和他說話問候、相互關心。


感受愛的完全

我聽到女孩這麼說時,感覺到一陣心痛與心酸,同時感覺到這份愛的完全。她真實感受過死亡帶來的毀滅與衝擊;死亡會徹底的帶走一個人,你將不會再聽到這個人的消息,不會再知道這個人過得如何,不會再看見這個人,你無法表達任何的不願意,無法說出你的埋怨與不捨,連任何告別都沒有機會說出口。

在工作的機緣下,我有許多機會去聆聽、理解遺留在世的親友們在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在面對一個什麼樣的處境?

我開始知道有許多死亡的形式既驚悚又恐慌,具有強烈撕裂情感與意志的毀滅力。這樣的「知道」不是基於認知層面對於常識的知道,而是情緒層面、感覺層面的知道。


與時間賽跑的搶救

如果你在急診看過危急病患送進醫院後的醫療處置,那種一擁而上的搶救,不容許自己有絲毫的感受而延誤任何緊急行動,只能迅速給予可以挽回生命的醫療行為,你會知道那種急迫緊繃的壓力只能讓身體來承受抵擋。

曾在急診目睹醫療人員急切的搶救親人,有著龐大無能為力與茫然無知的人,其實都積壓這樣創傷恐慌的經驗,那時候,人處於震驚、空洞中,很難真實的接觸自己究竟在經驗什麼、感覺什麼、想什麼。

若病患急救無效,確定死亡後,親友依然會處在恍惚中,無法感覺到事情的真實。若是到院時即死亡,或在事件發生現場即已死亡,那種剎那間的驚嚇與手足無措就更難以言喻了。


頓失家中棟樑

一位年輕的女性向我提起那段驚恐的過程,臉上難以掩藏的緊繃與悲傷,她無法抑制的流著淚,她的身體仍有如當初經歷先生驟逝時的恐慌而不停顫抖。

一邊哭泣一邊說,她和先生結婚四年,孩子剛滿三歲,原本他們的生活還過得不錯,先生有穩定的收入,唯一的代價就是先生很忙碌,幾乎天天夜夜加班,她雖然不忍心,但他們說好要先讓先生拼事業的。


無助的等待

先生正被重用,工作上可以更有表現時,這幾乎是每個正值青壯男性都會努力的事,他們都想給家人更有保障的生活,但沒想到一天清早,先生突然握著胸口,表情十分痛苦,發出一聲呼吸哽住的聲音後,隨即倒地不起,失去意識,怎麼叫都叫不醒。

她嚇壞了,急亂中撥打119,等到救護人員來了,卻告訴她,先生已斷氣了,必須交由警方與檢察官處理。頓時,他們的家變成了死亡現場,而她先生的遺體必須由檢方帶回解剖確定死因。

她的先生還這麼年輕,35歲不到,怎麼可能會突然的死亡呢?她完全無法置信。當時的她無法經驗什麼叫悲傷,也無法知道什麼是軟弱,她照著警方的指示,回答他們的問題,製作筆錄,她完全不知該怎麼反應。

她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覺得這一切是別人的事,不是她的事,她像是在交代別人的事,無法像是說著自己的遭遇一般的悲慟與感傷,她甚至覺得這可能是夢,她好希望趕快從夢中醒來,趕快讓自己知道一切都是虛假的。


轉變在一夕間

另一個年輕女性,丈夫也是突然心肌梗塞而過世的。雖然她的丈夫有機會送進醫院急診室搶救,但仍然無力回天。這對夫妻才結婚沒幾年,孩子還在學齡前階段,就在一夕間,必須獨自面對往後未知的人生。

我在無數個驚駭、悲傷的故事裡體會到,要對驟然消逝的摯親「說再見」其實是需要勇氣的;平心靜氣、懷抱祝福、充滿愛意的道聲再見,必須沒有傷害性的情緒,並且願意接受分離的安排,相信有再見的可能。


傷痛排山倒海

一個好的道別,常需要沈澱與醞釀,有時甚至需要營造一些溫暖的氣氛與好的感覺。驟然發生摯親死亡,實在沒有任何好的條件讓人順利說再見,不僅負面能量將人壓得喘不過氣,具有傷害性的情緒更是排山倒海而來。而分離的發生又非出於自願,完全是被迫,許多的狀況甚至無法得知究竟誰是罪魁禍首讓人的生活風雲變色、困頓難耐。

於是,道別的意願更是降低,無論理智、情感都難以接受生活竟然遭遇不測,從此改變。


學習改變 重新調整

不去說再見,就能編織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生活並未改變、親人只是暫時離開或遠行,如此,可以勉強繼續過去的生活習慣、型態。不用改變就不會為人帶來威脅,也不會帶來無力與挫折。只要有改變、需要改變,人就得經驗要重新學習、調整、認識許多過去不會或不知道的事,在過程中,人必然會經驗到自己某部分的確是不懂、不知道,甚至還得面對自己有某部分是無能為力、能力不足的,這種種的困境與挑戰必然會衍生出挫折與無力的感覺。


無力的挫折

死亡所帶來的挫折與無力的感覺正是這樣來的。我們會發現原來就算我有許多的知識、專業身份、資源、財力、計畫,也無法阻擋得了死亡的侵害,無法阻止死亡帶走親人的生命或自己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我們一點力也使不出來,更發現我們對生命根本一無所知、過去所建立的信心與掌控力一點也用不上,然後,我們會不明白人為何這麼渺小、脆弱與虛無?

這就是「說再見」的困難。不願也不想經驗到自我無能為力,一點力也使不上的感覺,那樣的自己太無能、無助與脆弱。何況,無能無助是相當危險的情緒動力,能夠摧毀一個人堅毅的生存意志與活下去的力量。


面對現實的生活

但是,不說再見是不是就能順利、像不曾經歷過改變般如往常一樣的繼續活下去呢?答案往往也是否定的。驟然失去親屬的人即使因為難以面對分離與驟變而不願說再見道別,但真實的生活環境卻無法成功的掩飾事實的發生;不再有人開車接送、不再有人煮一頓熱騰騰的晚餐、不再有人在夜半等你回家、不再有人和你相擁入睡、不再有人知道你的習慣與喜好、不再有人和你鬥嘴……,一切都將告訴你:「這個人消失了」、「他真的再也不會在你身邊了」。

於是,虛構與現實,衝突無時無刻存在。這是最大的痛苦;希望人生不要驟變,卻又不得不重複經驗生命已被無情的猛然改變。好似自己是被丟棄的孤兒,被任意的傷害、任意的捉弄,沒有人可以依靠,也沒有人能給保護。


如何走出悲傷

許多驟然失去摯親的人向我提出他們的疑問,為何他們沒有辦法杜絕悲傷與憤怒的侵襲?為何他們不斷反覆困在悲傷裡?他們懷疑悲傷似乎將會永無止盡的糾纏他們,他們甚至認為自己不夠堅強、不夠勇敢、不夠好,才會讓悲傷得逞。

事實並非如此;並非一個人不堅強、不勇敢、不夠好,才會被悲傷占據。事實是,一旦你失去親人,悲傷就會在往後的人生如浪潮一樣不規律的湧來又消退,沒有靜止的那一天,除非生命不在。我們必須學習與悲傷的浪潮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以免被席捲而走,同時又能允許它的存在,因為它既真實又合情合理,是來自生命真實的經歷與曾有的記憶。

雖說悲傷是合情合理,但要與它培養一種信任關係與默契,能與它共存,絕對是需要學習的。我們必須認識悲傷,知道如何對待悲傷、面對悲傷,到某一個時刻,甚至能欣賞悲傷,欣賞這人生的特別景緻。


學習完全地道別

要能這樣無畏無懼悲傷,在悲傷會恆久存在的生命裡再次找到適切步調與姿態,並願意相信自己生命在經歷過撞擊與破壞後還能實現某些意義,就必須完成最困難與最害怕的事──「說再見」。要學習完成道別,過程絕對有許多的挑戰、限制難以跨越,也有許多的懷疑、孤單、害怕會產生,路況並不好走,卻是走向療癒必經的中途站。

而在這樣的歷程,如果願意,可以為自己的悲傷找一位好的陪伴者,也為自己的苦痛找一位見證者,讓自己在好的陪伴下,拾起勇氣,在親人離開之後,給親人祝福與道別,重新在自己的人生出發。 

--
2008年04月(294期) 馬偕院訊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 同哀傷
其實,你是真的累得說不出什麼了....

你知道,在哀傷的歷程裡,波濤洶湧的情緒總是在獨處時,夜深時席捲而來。你獨自承受,也奮力搏鬥。

你精疲力竭,用了僅存的一點力氣,試著用勇氣將難以呈現的自己,告訴別人,你只是一點點盼望,有人可以陪你承接住這樣的自己~這個其實你看著也會慌,也會搖頭的自己....

你想,若有一個人看見你其實很難讓外人看見的自己~那個哭泣、脆弱、無助、想念、哀傷、憔悴、掙扎、煎熬、並不聰明、並不能幹、並不OK、並不賢慧、並不理智、並不成熟、並不安穩、並不勇敢......的自己,仍然願意相信你內在會慢慢有指引,漸漸能清明,也願意信任你不是擺爛,不是耽溺,不是自憐以要求人憐.....你想,你會感激,真的感激這一份相信,這一份支持及對你的包容....

然而,你卻常感受到失望,與驚嚇。他人不願意聆聽,不願意理解你的感受及經歷的衝撞,往往只是充滿不耐煩的一句:可以正向點嗎?做人要這麼悲觀嗎?你太閒嗎?怎麼會這麼想不開?到底有沒有智慧?

你語塞。陷落在失語的空間裡。甚至懷疑,這世界不要你的聲音,也嫌惡你的聲音。你只能盡力的無聲,靜悄悄的彷彿自己並不真的存在在這個世界的空間裡。

但是,你究竟存在在哪裡?你也不瞭解。

你只知道,這世界的軌道總是一列列的列車呼嘯而過。這世界很快,但大家的心都很難慢,並不如廣告那般的沈穩與安靜。這世界要求的快,不只是生活各種便利的速度,要求的,還有所有人生的經歷都短暫的猶如什麼也沒發生。

分手,不算什麼;失去親人及摯愛,不算什麼;寵物離世,不算什麼;一直經歷人際的傷害及失落也不算什麼;被人惡言攻擊和輕蔑當然也不算什麼....

這世界沒有什麼真的能留住心。沒有人留心在你身上,也要你不要留太多心在這個世界。

你不禁對這世界疑惑。除了尚有生存功能的身體,不需要太付心力的日常生活,你難以再勇敢的感受什麼。你不敢感受這世界的不耐及匆忙,不敢感受生命要你體悟的體會,不敢感受你自己的感受及思想,不敢,不敢,你漸漸的,生命,只剩下了不敢....

但至少這些不敢,讓你不需要再讓你承受許多莫須有的指責和扭曲。你只要保持無聲,繼續漂移在失語的時空中,那世界的不耐及忙亂,或許還是可以與你保持一點距離。

只是,那個時空沒有聲音,自然沒有對話,也沒有溫度,沒有色彩.....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23T9aOfoE

 Anita Moorjani艾妮塔穆札尼是『死過一次才學會愛』的作者
她在瀕死後的啟示:
1. 愛自己(非常重要)
2. 不要恐懼(做自己),不要想去除恐懼,不要想正面思考。愈想去除就會愈專注於此。要愛自己,因為恐懼和愛無法並存。愈愛自己,自然愈少恐懼。
3. 生命是一種恩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喪親之後....
~在記得與忘記之間擺盪;在勇敢悲傷與拒絕悲傷之間擺盪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光中 母難日三題之一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 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是笨,我只是不忍心—清明節想說的故事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