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心與慈心 聖嚴法師
有人說現代人的瞋心很重,所以我們的社會才會充滿了暴戾之氣。所謂瞋,是個總名稱,它的內容包括不滿意、憤怒、怨恨、看不慣和不自在等內心的感受。呈現在外表上,則是一種憤怒的表情或動作,讓人覺得陰險、奸詐或是恐怖,彷彿生命將受到威脅。可以說,凡是不能以慈悲心待人,和慈悲心相反的,就是瞋心。
慈悲心是愛護人、為人設想,但它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有時也有金剛怒目的慈悲心。金剛怒目和瞋恨不同,它是一種慈愛。以威嚴方式所展現的慈愛,就像是因為擔心你會掉到井裡,所以就吼你一下:「不可以到井邊玩!」這是警告,是出於慈愛的警示,和瞋恨不同。
所以,僅僅從表情、語氣上觀察,就認為和顏悅色的是愛,而現憤怒相的是瞋,那恐怕是不正確的。還是必須從對方所得到的真正感受、反應,以及行為的動機來判斷。
譬如口蜜腹劍的人,雖然口裡講的都是甜言蜜語,但是內心盡是一些壞計謀;而人之所以會以害人為目的,不外乎是貪圖別人的東西,因為得不到,才起了瞋心。
像社會上有一些情殺的事件,把別人毀容了,或是用暴力手段來對付變心的那一方,都是因為從愛戀轉成了瞋恨,彷彿一定要看到對方受傷害了,才能消去自己的心頭之恨。然而,並不是一定要發生讓對方受到傷害的行為才是瞋,只要是存有希望讓對方受傷害的心,就已經是瞋了。
我們常聽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瞋心會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煩惱。首先,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因為一個常常生氣的人,往往會讓人感覺到害怕,而被當成鬼、當成魔來看,即使他並沒有要害人的意思,也都會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另外,我想每一個人都有過這種經驗,就是生過氣後,常常會覺得很疲倦、很無奈,懊惱自己為什麼要生這個氣?
有禪修經驗的人會發現到,只要一個瞋念起,心就已經浮動而沒辦法安定了。因為心一浮動,渾身的血液就會跟著它緊張起來而發熱,身體當然會因此很不舒服,就像火在體內燃燒一樣。
星雲說偈 瞋 垢
文/星雲大師
瞋垢背忍辱,
懈怠退正勤;
其心不專注,
惡慧愚鈍者。
──《大寶積經》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瞋恨心,一旦有了瞋恨,心就骯髒了,就有了垢穢。原本的清淨心,被貪瞋痴所染汙,尤其是瞋恨會傷害人,破壞好事。瞋恨就如同一把火,瞬間燒掉人的理智,也燒掉所有的功德善行。
「瞋垢背忍辱」,瞋恨與忍辱之道是相違背的。處處起瞋恨心的人,人生是煩惱的,因為他常常發脾氣,常常不高興,總是很煩惱。
一個能忍辱的人,他有修養,有力量、能擔當,故而能消除煩惱,他的人生是快樂的。
「懈怠退正勤」,人如果習慣懈怠懶惰,就會使精進勤勞慢慢消失。佛教裡講「六度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的「精進波羅蜜」,就是四正勤。我們要努力於四種精進:未生的惡事,要勤勞不讓它生起;已生的惡事,則努力消除它;未生的善事,要奮力使它生起,已生的信心、善行、善事,要加油讓它再增加。所以,沒有了正勤、精進,放任自己懈怠懶惰,會漸漸把精神力耗盡,空過時日,很可惜。
「其心不專注,惡慧愚鈍者」,工作要認真負責,有責任感,有使命感,才能事業有成。對他人交託的事情,要盡心盡力完成,如果心不專注,只想耍小聰明、動歪腦筋,應付了事,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很愚痴的行為。
要知道,瞋恨、懈怠、懶惰、妄想雜念,會破壞我們的好因好緣,以及種種的好事。因此,要努力以忍辱、精進、用心專注來對治。
如何戒瞋(聖嚴法師-大法鼓 0741):http://youtu.be/5sInMRYejPo
瞋的定義及影響(聖嚴法師-大法鼓 0740):http://youtu.be/U3i1Lr83md0
瞋恨心也會讓人失去理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結果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都因此失調,這都是造成壽命減短的原因。可見,生氣對我們身心健康的妨礙有多麼大。
與其讓瞋心傷人傷己,何不以慈心利人利己?
公告版位
- Jan 09 Fri 2015 17:59
瞋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