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佛法類文章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在宣稱:我比你更有智慧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天天念佛為的什麼?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月頌~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宗薩欽哲仁波切所開示的,談到出離心的問題,寫得非常中肯且貼近人心,對往往迷失於快速而混亂生活的現代人具有醍醐灌頂的作用。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閦佛教你不生氣
無瞋大悲的生命典範
阿閦佛在因地時即發「不起瞋恚」的願,
願不傷害任何眾生,更強調男女平等,
到底阿閦佛是何方神聖?阿閦佛不起瞋恚的法寶是什麼?
■ 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走入法鼓山園區大殿,映入眼簾的是三尊「微笑佛」,讓人頓感清涼,也心生歡喜。那莊嚴圓潤的容顏,質樸大方的造像,總讓參訪者留下深刻印象。
說起大殿三寶佛造像的原型,可追溯到2002年法鼓山捐贈阿閦佛首重回中國大陸山東神通寺四門塔的因緣。佛首一復歸原位,但阿閦佛的名字已印在人們的腦海,後來更成了法鼓山大殿三寶佛的塑像藍本。
阿閦佛其實曾是初期大乘佛教主流信仰之一,然而隨著歷史推移,阿閦佛信仰到了今日卻已逐漸沒落,他到底是何方「神聖」?
淡定的菩薩典範:不被瞋害之心所擾動
從佛典來探究,與阿閦佛有關的漢譯佛典有二本:後漢支婁迦讖(西元147年~?)譯《阿閦佛國經》,以及唐朝菩提流志(?~727年)譯《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
此經中提到尊者舍利弗問佛:「云何往昔諸菩薩摩訶薩,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遍清淨行,被精進甲、功德莊嚴。是諸菩薩由被甲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佛答:從是東方過千世界,有名曰「妙喜」(abhirati)的佛剎,有「廣目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說以六波羅蜜(六度)為首的微妙佛法。但是,於諸眾生,不生瞋害心的菩薩教法難可修習。
當時,有比丘向「廣目如來」發願:我從今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於眾生起瞋害心、發聲聞獨覺心、起愛欲瞋癡之心、或心與惛沉、貢高、惡作、疑惑心、殺害、不與取心、邪見、非梵行、妄語、兩舌、麁語、損害相應的話,則是欺誑一切諸佛。
因為此位比丘由初發心被精進甲,於一切眾生不為瞋等之所搖動,名號為 「不動」(akṣobhya),後漢支婁迦讖採用音譯「阿閦」。梵文akṣobhya是kṣobhya的反義詞。kṣobhya是to be agitated or disturbed(被激動或擾動),因此,akṣobhya是「不被激動或擾動」。在此經的文脈,應該是表達「不被(瞋害、發聲聞獨覺心、起愛欲瞋癡之心……)激動或擾動」意涵。
印順法師認為,「世間母人有諸惡露。我成最正覺時,我佛剎中母人有諸惡露者,我為欺是諸佛世尊」,是阿閦菩薩的特別誓願。因為阿閦菩薩也注意到女人生理痛苦的解除,如此論修證,女人有什麼不如男子呢!
此外,印順法師也指出,阿閦菩薩的願行,與釋尊時代的鴦掘摩(aṅgulimāla)類似。鴦掘摩本是好殺害人的惡賊,受到釋尊的感化,放下刀杖而出家,最後證得阿羅漢果。因為他曾經是惡賊,傷害很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每每被人咒罵、傷害,可是他一點也不起瞋心。
某日,鴦掘摩出去乞食,見到婦人難產的痛苦,生起了「有情實苦」的同情。回來告訴釋尊,釋尊要他去以真實誓言,解除產婦的苦痛。這與阿閦菩薩的「妊身產時,……無有諸苦」佛國誓願非常相似。
在南傳佛典中,鴦掘摩說:「我先殺害者,今稱不害者。我今名真實,我不害於人。」阿閦菩薩發願,從此名為「阿閦」;鴦掘摩出家成聖,從此名為「不害」。阿閦 (akṣobhya)與不害(ahiṁsā),梵語雖不同,而意義是相近的。
初期大乘的淨土思想之一:東方妙喜世界
淨土是人類表達出理想世界的願景。佛國淨土包含印度文化對先民之北拘盧洲式的衣食自然、不需統治者之無憂無慮生活、天界的莊嚴華麗、轉輪聖王,以及佛教對理想修道環境的種種要素。
所以〈不動如來會〉描述此東方妙喜世界:「彼土眾生所須飲食,如三十三天應念而至,無有便利穢惡不淨」、「女人衣服及莊嚴具,從樹而生隨意受用」、「無有市易商賈,亦無田業農作,常得快樂」、「諸人所資飲食。色香味等不異諸天。譬如欝單越(北拘盧洲)人無別王者。彼妙喜國亦復如是。唯有不動如來以為法主」等北拘盧洲式的自然、自由等要素。但是,「彼土眾生心無放逸。何以故?亦由不動如來本願力故。」又舉例:「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汝之愚迷豈得生彼。何以故?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殖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
此外,佛國土也有天界式的莊嚴,〈不動如來會〉描述此東方妙喜世界中,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此樹的四邊有多羅樹及蘇漫那樹周遍行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世間音樂所不能及。此外,「彼國所居宮殿樓閣。皆以七寶而嚴飾之。於其四邊多諸池沼。八功德水受用隨心。園觀又多悉皆清淨,諸眾生輩多以法樂而居。」
重要的是,人民的身心素質。東方妙喜世界中,沒有地獄、畜生、剡魔王界之三惡趣,一切眾生成就十善。彼佛剎中無三種病,是哪三種?所謂風、黃、痰所起之病,這是印度的傳統醫學「壽命吠陀」 (āyurveda)之三種現世病因。此外,彼佛土中一切有情,無虛妄語,亦無醜陋,身無臭穢。於貪瞋癡,皆悉微薄,亦無牢獄囚繫眾生。人與忉利天人,可以互相往來。阿閦佛有無量無數諸聲聞眾以及諸菩薩眾,在家者少,出家者多。
(更多內容請看人生雜誌352期)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師父幾十年來的秘書~施建昌菩薩的分享,無不令在場任一人動容落淚: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覺)探究真心 (486):
序言之二:人類智慧的寶藏──般若智
《圓覺經智慧直解》:圓滿奧秘的智慧

智崇上師
⋯⋯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心慈愛寧靜,世界和平可期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靜淇/整理
 
【聯誼會講話】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甘願做 歡喜受」與「歡喜做 甘願受」

週日, 09 一月 2011 慈濟基金會
E-mail 列印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按:出生越南的常續法師,年紀輕輕便經歷越戰、解放運動,逃往澳洲定居後力爭上游,不到四十歲就擁有不錯的事業及優渥生活,衣食無缺的他,為什麼會踏上出家的路?在僧團中他真的自在嗎?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 - 1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何處可為家?

人生何處可為家?一般人會直指原生家庭,可是對修行人而言,希望把自己修正得愈來愈好的人,可以把自己當做一個「家」,把身心收回來,了解「我」這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能不能聽聽在這個家有什麼話想說?經過這些過程後,漸漸會發現,自己安頓下來了。
■ 楊蓓(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有一本英文書叫做《All Sick Is Homesickness》,意思是所有的疾病,都是思鄉病;Homesickness(思鄉病)是我們一生都在想辦法要解決的,希望在家庭裡能夠有一個安頓身心的位置所在。但要如何安頓呢?靠我們自己是無法做到的,而是要靠周圍的人協助才能安頓,譬如父母的疼愛、手足感情良好,讓我們在家中找到可以安頓自己的位置。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因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幸福的人嘆自己最不幸

週三, 18 四月 2012 鄒裕儒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繫緣修心 • 藉事鍊心 • 隨處養心》
有人初學佛,總以為要萬緣放下,獨善其身。其實,佛法在世間,菩薩不捨眾生,學佛豈能只是獨善其身?

學佛後,有三種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功:
第一,繫緣修心
第二,藉事鍊心
第三,隨處養心

繫緣修心:平常人的心非常散漫,所以許多人在靜坐時會運用數息來「繫」心念,「繫」是連結的意思,亦即是將數息的念頭連結在一起。修行不只是誦經、打坐,在日常生活的舉止動作中,無一不可用來修持。「以工作室為道場」把工作的場所,當作修行的地方,將心緣收攝,專心繫於工作之中,這就是修心。藉周圍的環境來收攝心念,即使在吃飯、走路、掃地、休息,任何一個因緣均是我們修心的時候。如能把握每一個動作作為修持的因緣,就是繫緣修心。

藉事鍊心:不可逃避現實,每個人都是隨業力轉入人間。既來之,則安之。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歡喜消受的業,很快的會過去,不歡喜消受的業,就煩惱叢生,甚至於煩惱中再造惡業。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善惡因緣,遇到善緣者,即生可愛歡喜、善順之心。遇到惡緣時,即心生厭惡、煩惱。在日常生活中,對任何人、事,應時時心存歡喜、感激,結一份歡喜緣,時時保持身心的寧靜、輕安,這就是禪定,也就是藉事鍊心。人生如一大洪爐,眾生剛強如頑鐵,必須歷經烈火磨鍊、鎚打,方得成器。因此,學佛者應時時保持心平氣和,藉周圍環境來磨鍊心性,切切不可逃避逆境,此即藉事鍊心。

隨處養心:學佛者,任何環境都要隨緣而安。眾生該是凡夫心,希望大家能將這凡夫心修養到和佛同等清淨的佛心──清淨本性。我們的心,時常起心動念,如能於惡劣環境中,磨鍊出清淨的本性,這就是隨處養心。

開頭時,以周遭事物來修鍊雜亂心思──煩惱心,直到習慣成自然時,任何場所、環境,表現的都是心行如一,此時就處處順心了。

總而言之,繫緣修心是初步,藉事鍊心是第二步,隨處養心是第三步。將一切的場所都當作修持的道場,心念、動靜,時時觀照、繫念一處……。以上三種方式,是用來控制我們的凡夫心性。凡夫心與佛心原本平等,希望大家時刻以凡夫心反觀自性,功夫由淺而深,終必契達佛心!

--《證嚴上人開示於1986年1月25日》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學系列/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晦庵彌光有一天參問大慧寓廣禪師:「我到這裡一直不能得徹悟經驗,病在何處?」大慧答:「汝病最癖,世醫拱手,何也?別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樂田地,須是死一回始得。」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知道果醒法師有句名言:「不要用過去的記憶來修理自己。」這句箴言是怎麼體會出來的呢?法師告訴我們,是藉由打坐觀察妄念而發現到,妄念往往就是過去發生過的事、過去得到的經驗,換言之,妄念的生起,是因為「心」用過去的經驗來分別。就唯識的觀點而言,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將發生過的事情像攝影機般一件不漏地錄存起來,等到類似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用這些記憶影像作為依據來看事情,如同佛陀在佛經裡所開示的:「自己又再射自己一箭。」
末了,法師再次提醒我們:「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不受外境影響,要像攝影機的廣角鏡一樣,不要對事情做特寫。」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