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可為家?
人生何處可為家?一般人會直指原生家庭,可是對修行人而言,希望把自己修正得愈來愈好的人,可以把自己當做一個「家」,把身心收回來,了解「我」這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能不能聽聽在這個家有什麼話想說?經過這些過程後,漸漸會發現,自己安頓下來了。
■ 楊蓓(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有一本英文書叫做《All Sick Is Homesickness》,意思是所有的疾病,都是思鄉病;Homesickness(思鄉病)是我們一生都在想辦法要解決的,希望在家庭裡能夠有一個安頓身心的位置所在。但要如何安頓呢?靠我們自己是無法做到的,而是要靠周圍的人協助才能安頓,譬如父母的疼愛、手足感情良好,讓我們在家中找到可以安頓自己的位置。
當然還是有人在家裡找不到安頓的位置,我們也許會認為他的溝通能力沒學好,或是對家裡的狀況不了解,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等等。我們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疑問:「除了家以外,難道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安頓身心?」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到道場來找家,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卻找不到,有人在道場待了一輩子,可是內心還是沒找到家。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辦法安頓自己的身心。
很多人在道場找家,其實是尋求一種依附和價值,也就是說他到道場來,仍然是希望受到重視,將在家裡希望被滿足的部分,轉而在道場得到滿足,只是內心不一定明白。如果我們能明白,就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到道場。
什麼樣的人找得到安頓呢?在道場的經驗或修行的過程,如果能夠聽見自己、看見自己,這樣的人可以。換句話說,我們在原生家庭或自己所建構的家庭裡,總是希望別人聽到我們、看見我們,讓自己覺得被了解、被重視。而今天如果我們能聽到自己、看到自己時,漸漸地,我們會發現,安頓自己的力量就在自己的身上。(節錄自2012年7月號《人生》雜誌347期)
公告版位
- Jul 09 Mon 2012 10:27
人生何處可為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