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聖嚴師父開示 (1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是「有情」,當然就會有 情緒。我們也大都體會過控制不住情緒,反被情緒所控制的苦,甚至常常因 為一時情緒衝動而犯了錯,事後卻又懊悔不已。

情有很多種,第一種是情操,例如哲學家的情操、藝術家的情操、宗教 家的情操,以及政治家的情操。這些情操是理性的,對人、對世界、對自己 都是有益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情操的話,那就跟低等動物沒什麼兩樣了。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迪勒颱風狂風過境,各地災情陸續傳出,與各位分享聖嚴法師2009年的開示,不管環境再壞,心安就有平安。願大家的生活早日恢復,也藉此向搶修、清潔、救災的人員道謝與致敬。
------------------------------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動心才能自在

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判斷,並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門的五堂功課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摘自《學佛群疑》/聖嚴法師)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聖嚴法師

閏七月,俗稱的鬼月也就長達兩個月。民間因鬼月而有的禁忌,比如不住院、不開刀、不結婚等,甚至有婦人拒絕住院,結果腸子壞死。佛教徒如何看農曆七月或這些禁忌呢? 禁忌這種事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相信禁忌的人,認為禁忌是有道理的,發生一點狀況,甚至繪聲繪影,煞有其事。 任何一個部落或民族,都有原始的宗教信仰,相信祖先和蒼天是保護的神,魔和鬼是傷害人的神靈。經過時間演化,成了普遍的民俗禁忌。好比西方人相信十三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他們也有這些流傳的禁忌。我寫的《比較宗教學》裡面舉出台灣各種民俗禁忌,不只七月鬼月,平常還有安太歲、掛八卦等。 佛教徒並不相信民間禁忌,佛教強調因果法則,人世間不會突然跑出鬼或魔來搗蛋,也不相信因為某些家具擺錯方向、在凶日做了某件事就不順等,佛教徒是不相信這些的。不過,佛教徒也會入鄉隨俗。因為社會有這樣的需求,法鼓山以誦經、拜懺,用佛法給眾生開示,讓眾生心理從不平安變成和諧,從憤怒變成慈悲,讓一切亡靈安寧。 讓眾生平安的事不一定要在七月做,只不過社會在七月有特別的禁忌,我們也就因應人心需求於七月求平安。至於閏七月,鬼門是否也延長一個月才關?這並沒有特別意義,閏七月是曆法問題,禁忌是信仰上的問題,普度也不必執著要辦兩次。 另外,不相信禁忌是不是一定會有問題呢?舉個例子,台北某一公司的大樓,七月都會拜好兄弟,有一年主管換了人,他不信邪,不再拜好兄弟,結果發生一些怪事,讓同事人心惶惶。該主管只得改口:「我不拜,你們去拜。」大家趕緊拜好兄弟,就覺得順利多了。這位主管堅持不拜,會有問題嗎?也許會,也許不會,這可能是機率或是心理作用。如果這棟大樓一開始就不拜,也許就不會有「沒拜就不順利」的問題了。 不過,台灣人都很喜歡拜拜,工地開工、房子搬遷,都會祭拜一下,以求心安。但這些禁忌,在美國或其他的宗教環境裡,都沒有那回事,相信就有效果,怎麼看待,完全存乎人心感應。不信就沒有感應,信了就會產生力量。 佛教徒並不相信民間禁忌,佛教強調因果法則。 本文摘錄自《方外看紅塵》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鬼月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也就是所謂鬼門開的日子。這其實是民間的信仰,要追溯其思想源頭,大約是在上古的商周時期。當時,每到了七月,天子便會祭祀祖廟,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而大家也相信人死之後,會回到祖先的身邊。這種對祖先的崇敬是一種美德,《禮記》中也特別強調這種孝道的精神,這種思想到了漢代,便慢慢轉變成為民間的習俗。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夠放鬆身心,
煩惱必然減少,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該把心放在哪裡?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期專題】以病為師,病中學善生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找回自己》:
「雖然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我們的時間、體力往往也不夠用,可是就是因為生命太短暫,能力也不足,所以更要充分的、積極的奉獻自己。如果能夠具備宗教的信心,那就更好了。但這個信心並不是虛無空洞的,而是透過自己的實踐與深刻體會得到的。所謂實踐,以佛教來說,就是學習佛、菩薩們付出和奉獻精神;而在學習付出奉獻的過程中,人的生命便會因此獲得充實。」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的世界》:「我們從童年開始到老死為止,所見到的人都是凡夫的普通人。普通人之所以稱為普通人,是因為有貪、瞋、懷疑、傲慢、愚癡等的問題。如果能夠反省到:假如我是個聖人的話,那些凡夫的種種問題對我來說,應該都不是問題;正因為我也是個普通的人,所以才會看到別人的問題,那我便能夠原諒別人了。能瞭解自己也是個凡夫,也會做錯事,也有缺點,就會同病相憐地原諒別人,諒解我們環境裡所見的人都是凡夫、普通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問題是正常的,不討厭他們或怨恨他們,這在佛法裡稱為「慈悲」。佛法指導我們不責備他人,應以同體大悲的慈悲心去諒解他人、關懷他人,同時檢討自己、改善自己。漸漸地,對人、對己都會和平相處,所處的環境也會漸漸地清淨起來。」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4輯第8冊, 頁292, 行8~15)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句話:「心安就有平安。」外在環境的改變是正常的,人生遇挫折也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困境,不必往最壞的地方想,而要朝最好的方向看。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聖嚴法師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慈悲,越智慧,越無憂

聰明的人,不一定智慧。
真智慧一定少煩惱。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知道果醒法師有句名言:「不要用過去的記憶來修理自己。」這句箴言是怎麼體會出來的呢?法師告訴我們,是藉由打坐觀察妄念而發現到,妄念往往就是過去發生過的事、過去得到的經驗,換言之,妄念的生起,是因為「心」用過去的經驗來分別。就唯識的觀點而言,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將發生過的事情像攝影機般一件不漏地錄存起來,等到類似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用這些記憶影像作為依據來看事情,如同佛陀在佛經裡所開示的:「自己又再射自己一箭。」

末了,法師再次提醒我們:「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不受外境影響,要像攝影機的廣角鏡一樣,不要對事情做特寫。」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師父開示 〈做個努力主義者〉

很多人為了追求完美,常常反而更不完美,為自己帶來痛苦、失望,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所以這是種缺乏智慧的行為。 曾經有人說我是位完美主義者,我說:「我是努力主義者,不是完美主義者。優點不多,缺點反倒不少。但是我不完美沒關係,能努力到什麼程度,就努力到什麼程度。不能達成目標,表示我是個普通人,所以我不會對自己失望。自己的能力如此,強求無益,但我會努力。」 即使智慧、福德圓滿如佛陀,一樣會生病,一樣會受人欺侮。 或許有人會問:「那他還是完美的人嗎?」 是的!他的完美在於,不論是在自信心方面,或是在對自己的智慧方面也好,他的內心都不會受環境動搖而產生煩惱,所以他是完美的人,是具有偉大人格的人。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與其追求完美,不如自我肯定,當下努力。 ---摘自《如何培養自信》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眷戀,也不逃避~

 

       佛法雖然談到人生有種種苦,但這並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遠離世間,或消極地逃避現實,才能夠離苦得樂。「苦」這個字,聽起來好像只是一種舌頭所嚐到的味覺。其實佛法所說的「苦」,並不一定是感官上的苦,主要是指觀念上的苦。真正的苦是「心苦」,一個人的人生觀念如果不清楚、不正確,老是以自我為中心,就會作繭自縛、自找麻煩。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就是因為常常庸人自擾,才被稱為凡夫俗子。

佛法所說的「苦」,實際上是人的憂、悲、苦、惱等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是從自我的觀念所產生。所以,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觀念一改變,痛苦也就不存在,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遭遇了苦難,但只要心中不以為苦,也就不覺得痛苦了。例如我們心甘情願為兒女、配偶、親人而犧牲,或是心甘情願為理想、信仰、心願而奉獻,就不會覺得痛苦,反而會覺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心裡覺得非常踏實。雖然同樣是辛苦的付出努力,但只要心中沒有任何不喜歡、不願意、不甘心接受的想法,痛苦便不存在。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心法】為誰辛苦為誰忙
在汲汲營營、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曾想過人生在世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
是來吃飯的?穿衣服的?還是來吵架、競爭的?
生命一定有它的原因,也一定代表著某些意義。
到了最後,它的目的是什麼?它會到哪兒去?又會成為什麼樣的東西呢?
很多的人,就是在貪生怕死、貪求名利、你爭我鬥中一天一天的過下去。看到大家要的我也要,大家不要的我也不要。
以為很多人都要的,那一定好,所以搶著要,但是從來不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反正大家都要的我就要,大家不要就立刻把它丟掉。
人應該抱持「我要的不一定是別人要的,別人要的不一定是我要的」的觀念,這才是真正獨立的人格。
「想要」是貪得無厭的追求,不但使自己非常疲累,非常煩惱,非常痛苦,也會對別人造成困擾。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