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句話:「心安就有平安。」外在環境的改變是正常的,人生遇挫折也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困境,不必往最壞的地方想,而要朝最好的方向看。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聖嚴法師

 

很多人都知道果醒法師有句名言:「不要用過去的記憶來修理自己。」這句箴言是怎麼體會出來的呢?法師告訴我們,是藉由打坐觀察妄念而發現到,妄念往往就是過去發生過的事、過去得到的經驗,換言之,妄念的生起,是因為「心」用過去的經驗來分別。就唯識的觀點而言,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將發生過的事情像攝影機般一件不漏地錄存起來,等到類似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用這些記憶影像作為依據來看事情,如同佛陀在佛經裡所開示的:「自己又再射自己一箭。」
末了,法師再次提醒我們:「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不受外境影響,要像攝影機的廣角鏡一樣,不要對事情做特寫。」
與大家共勉!
-摘自法鼓山僧伽大學 2004《僧芽》雙週刊第五期

 

 

這就是佛法中所謂「默擯」的方式。「默」是沉默,「擯」就是驅逐,意思是他不生活在我的範圍裡,我也不生活在他的範圍裡,彼此互不干擾、涉入。因為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不需要再強求了。尤其是當對方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你和他有理也講不通時,那只有用默擯的方式。可是等他回心轉意後,還是要將他視為朋友,不要因此而把他當成十惡不赦的人。
聖嚴法師

 

有的修行人因身心潛伏的問題,一用功則百病叢生,若因此而失去信心,病未必痊癒,而心已無力;若見此狀而知此因緣,不被干擾,反而感恩能及早發現,讓自己在修行的身心狀態中,能更好地處理。如此正向思考,若再以慈悲心看待此病,看待帶病的自己,就會更精進用功,因為知道只有繼續用功,才能將此問題處理,乃至解決。
有人以為這是禪病,其實應是業病,自己造作的業,潛伏著,適當的時候浮現出來,因此業有惡法,或引發病的業存在,故顯現為病狀。既然是不好的業或病的業,讓它早日現,得以早日處理,對修行人是好事。
修行人帶幾分病不重要,因為只是現行的業報,因修行而學會處理與解決的方法,那才是正確的知見,才是重要的作法。」--繼程法師《禪味六十》〈業病〉

 

平靜是在我們內心裡的煩惱和痛苦中找到的,而不是在森林或山頂,更不是經由老師的傳授。在你經驗苦的地方,一樣可以從苦中找到自在(解脫)。試圖逃避苦,實際上是在朝向苦。

Peace is within oneself to be found in the same place as agitation and suffering. It is not found in a forest or on a hilltop, nor is it given by a teacher. Where you experience suffering, you can also find freedom from suffering. Trying to run away from suffering is actually to run toward it.

~阿姜查尊者(Ajahn Chah)~

 

 

「所以,我的經驗是如此:當你面對很矛盾或很複雜的事情時,問題是在於你如何將它定位得很好,讓它不相衝突。順的也好,逆的也好,你都將它定位得很好。人事關係亦是如此,在一個場所裡,你會碰到順或逆的人事,可是如果你將它定位得好的話,順緣、逆緣都會幫你;定位得不好的話,順緣也會害你,逆緣也會害你。因為遇到順緣時,你一定起貪著,所以事實上也是害你:遇逆緣時,你當然就起煩惱。可是,反過來,遇到順緣時,你如何處置它,使你能得到它的好處,可是又不會受到它壞處的影響?逆緣也是一樣,在逆緣當中,你如何得到它的好處,避免它的壞處?
所以,我所說的「主動性」就是這個意思:你自己主動去調整、安排。結果你會發覺,你有這個心的時候,你自己在內心裡會創造出不同的世界來,而你所散發出來的這個世界也會影響周遭的人。」
--惠敏法師〈修行與研究之調適〉

 

「即心即佛」,是說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的心。佛是什麼呢?佛是徹悟、大覺;是自覺、覺他、覺滿的意思。什麼叫作「覺」?大夢已醒即是覺。大夢又是什麼?就是煩惱生死夢。什麼是「煩惱生死夢」?就是在煩惱生死之中,把煩惱當成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標,把生死當成自己旅遊的樂園。人在生死中,佛稱為苦海。什麼是苦海?就是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五蘊熾盛苦。在苦中還念念不忘,捨不得這樣那樣,而所追求的,都是生死環境中的種種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把生死過程中,所遇到的苦因苦果,當成追求的目標,一生又一生,了無已時,那是在做生死苦海的大夢。
求不到覺得很苦,求到的覺得不稀奇,再換一個去追求,再想、再求,到死為止。到要死亡的時候,尚覺得有許多事物沒有追求到;這種種的捨不得、放不下,就是苦。在生死之中,苦中受苦,還覺得很喜歡這個生死的環境,還覺得苦得很有意思,牢牢的抓著它不放,這叫作「做大夢」。
「覺」是從生死的夢中醒來,不再追求任何東西。因此,我們的心如果不為煩惱所困擾,就是覺。不但自己覺悟,還要幫助他人覺悟,就是自覺、覺他;自己已經徹底覺悟,則是覺滿;所以自覺、覺他、覺滿,便叫作佛,稱作大覺世尊。
聖嚴法師《禪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練自己有兩方面:一是訓練體態、體能和體力;二是訓練心念、心力和心向。我希望新來學打坐的人能繼續不斷地學下去;可是,願意接受訓練,又能繼續不斷持之以恆的人不多。所以,人間到處見到矛盾,很少見到已經統一了自己,又能和他人統一了的人。所謂和他人統一,意思是說,不是我去統一人,我們自己不可能用壓力,統一其他的任何人,他人也不可能來把你統一。你想統一人,人家也想統一你,彼此的立場是矛盾的。要求統一,唯有自己從內心做工夫,那就是修行。從修行中使內心世界的矛盾漸漸統一了,你便不會再受外境的干擾,這便叫「六根清淨」,而得自由自在。
所謂使內心世界統一,即是不向自己身心之外求統一,不是要征服自然,也不想克服外在的魔障和魔境,而是先把自己內心的衝突、矛盾平息了、統一了再說。身外的不必克服,也無從克服起。自己和自己的矛盾尚未統一,怎麼奢望克服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矛盾?
聖嚴法師《禪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聖嚴法師一
我們無法代任何人受報,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們受報。我們得靠自己一步一腳印,點點滴滴的努力,在生活中修行,才最可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很多人求速成,以為修行也可以走捷徑,難怪越來越多自封為老師的人,自稱能幫人家開悟,在很短的時間內幫人家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以正信的佛法來說,那準是自欺欺人,可別上當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護生的智慧 -- 聖嚴法師

  放生是佛教自古以來所主張的,其目的是為了慈悲、為了關懷生命,佛教認為凡是有生命的動物均應受到保護,除了對人的關懷外,對其他動物亦要平等關懷。
  
  中國放生的風氣盛行已久,如今對自然生態稍有常識的人,都不禁會想:現今放生的目的和意義,是否真正達到了護生的目的?比如有些人將淡水魚放生到海水中,將海水魚放生到淡水中,如此的放生是否恰當?事實上魚、鳥都有適合其生存的環境條件,若任意移動其生存環境就會變成殺生而非放生。
  而且原本放生的意義是對已被捕,或即將遭殺害的生物伸出援手,但現在很多人是為了賺放生者的錢而去抓生物,使無辜的生物因為放生而喪生。所以,近年來正信的佛教已不再提倡放生,希望進一步轉化放生的意義,改做保育護生的工作。
  尤其在臺灣,捕殺稀有動物做藥材或雕刻品,或是人吃老虎肉,到現在還時有所聞,我們也因此備受國際間的矚目與指責。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來看,犧牲動物來滿足自己所需是可恥的,特別是人吃虎肉更是虛榮心的表現。
  因此我們要呼籲全民不再用珍禽異獸來滿足一己的私欲,中藥界也要有共識,不要犧牲動物來作為藥材,應該採用其他的替代品。
  另外流浪狗的問題,也同樣牽涉到環境保護的觀念與立場。事實上,野狗、流浪犬之所以會形成問題,都是人所造成的,所以應當在法律上訂定辦法,規定養狗的人該如何。
  其次,已在街頭流浪的狗,捕殺或不殺都不能解決問題,倒是可以考慮實施結紮,使其不再繁殖。同時也可以運用傳播媒體,加強呼籲養狗的人,不要棄狗,若真有不得已的原因無法繼續飼養,則應通知衛生環保單位或棄狗收養中心,使有心人士能協助養狗。 
  希望透過這種種的努力,能夠減緩人類文明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的破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
我們需要有生活上的修養。如果是宗教徒,則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也就是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去生活、去實踐,以培養出具有宗教情操的淨化心靈。

佛法的慧命,不在於個人的成就;生命的價值,也不僅在於歷史的記錄。我聖嚴是否修行有成就?聖嚴這個名字是否能傳之千古?都不重要。只願能培養更多的佛教人才,來著述佛書、弘揚佛教、修行佛法,燈燈相傳、代代相繼。而菩薩道,就是以成就他人來代替成就自己的呀!
我是隨從因緣而盡一分棉力,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他人,只要有弘揚佛教的因緣,我就量力而為、盡心而做,不論在東方或西方。然而,專心致力於修行方法的指導和佛教教育工作的推動,則為我不變的信念。中華佛學研究所,在今日的佛教工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它兼具發揚中華文化、研究中國佛學、培養高級佛教學術研究暨弘法人才等的功能和目標。
今日的時代,正是我們為中國佛教、世界佛教獻身的關鍵,現在不做,以後更不容易做,能做就該趕快做。我到美國,是為弘法事業拓荒,是為要把佛法的利益普施給西方的廣大社會。若要臺灣的佛教復興,必須興辦佛教的教育。
聖嚴法師《教育‧文化‧文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打完一次禪七,就像洗了一次澡,連身帶心,都像被漂洗了一次。在這七天裡,時時都在打掃清理身、口、意三種行為,雖然尚未清淨,但已正在向著清淨的方向努力。就像餐具洗淨後,裝盛食物,不會中毒染污;在打完禪七之後,來受三皈五戒,要比平常更有受用。
諸位之中,有的已受三皈,有的尚未;也有人已受三皈,還未稟受五戒。所以,先得把受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向諸位說明。
有的人不敢受戒,是怕犯戒;他們以為:「不受戒可保自由,受了戒就不自由了。」那等於是說,受戒後不可以造惡業,不受戒便可以造惡業了。
其實,不論受戒不受戒,做錯了事,便要負責。這是因果。若不受戒,做壞事的可能性較多,若受了戒,就會生起防止犯錯的作用。縱然犯了戒,趕快懺悔,及時回頭,以免越陷越深。所以,戒是修習定慧的防護網,是修道生活中的護城河。
受了戒雖會偶爾犯戒,總比不受戒而經常作惡要好。因為受戒,便有持戒的功德;受一戒有一戒的功德、受一天有一天的功德、受一分鐘有一分鐘的功德。犯戒僅對某一時段特定的對象有害;持戒則盡形壽對一切眾生有功德。」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4輯第3冊, 頁281, 行1~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
無論將來「有」或「沒有」,都一樣要努力,不要和別人比較、不要和過去比較、也不要和未來比較。只要活著,就要憑自己的心力來做事,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懂得懺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夠好,就要繼續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於天、地及自己的良心,這就叫做「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