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果醒法師有句名言:「不要用過去的記憶來修理自己。」這句箴言是怎麼體會出來的呢?法師告訴我們,是藉由打坐觀察妄念而發現到,妄念往往就是過去發生過的事、過去得到的經驗,換言之,妄念的生起,是因為「心」用過去的經驗來分別。就唯識的觀點而言,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將發生過的事情像攝影機般一件不漏地錄存起來,等到類似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用這些記憶影像作為依據來看事情,如同佛陀在佛經裡所開示的:「自己又再射自己一箭。」

末了,法師再次提醒我們:「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不受外境影響,要像攝影機的廣角鏡一樣,不要對事情做特寫。」

與大家共勉!

-摘自法鼓山僧伽大學 2004《僧芽》雙週刊第五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修行人因身心潛伏的問題,一用功則百病叢生,若因此而失去信心,病未必痊癒,而心已無力;若見此狀而知此因緣,不被干擾,反而感恩能及早發現,讓自己在修行的身心狀態中,能更好地處理。如此正向思考,若再以慈悲心看待此病,看待帶病的自己,就會更精進用功,因為知道只有繼續用功,才能將此問題處理,乃至解決。

有人以為這是禪病,其實應是業病,自己造作的業,潛伏著,適當的時候浮現出來,因此業有惡法,或引發病的業存在,故顯現為病狀。既然是不好的業或病的業,讓它早日現,得以早日處理,對修行人是好事。

修行人帶幾分病不重要,因為只是現行的業報,因修行而學會處理與解決的方法,那才是正確的知見,才是重要的作法。」--繼程法師《禪味六十》〈業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靜是在我們內心裡的煩惱和痛苦中找到的,而不是在森林或山頂,更不是經由老師的傳授。在你經驗苦的地方,一樣可以從苦中找到自在(解脫)。試圖逃避苦,實際上是在朝向苦。

 

Peace is within oneself to be found in the same place as agitation and suffering. It is not found in a forest or on a hilltop, nor is it given by a teacher. Where you experience suffering, you can also find freedom from suffering. Trying to run away from suffering is actually to run toward it.

 

~阿姜查尊者(Ajahn Cha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的經驗是如此:當你面對很矛盾或很複雜的事情時,問題是在於你如何將它定位得很好,讓它不相衝突。順的也好,逆的也好,你都將它定位得很好。人事關係亦是如此,在一個場所裡,你會碰到順或逆的人事,可是如果你將它定位得好的話,順緣、逆緣都會幫你;定位得不好的話,順緣也會害你,逆緣也會害你。因為遇到順緣時,你一定起貪著,所以事實上也是害你:遇逆緣時,你當然就起煩惱。可是,反過來,遇到順緣時,你如何處置它,使你能得到它的好處,可是又不會受到它壞處的影響?逆緣也是一樣,在逆緣當中,你如何得到它的好處,避免它的壞處?

所以,我所說的「主動性」就是這個意思:你自己主動去調整、安排。結果你會發覺,你有這個心的時候,你自己在內心裡會創造出不同的世界來,而你所散發出來的這個世界也會影響周遭的人。」

--惠敏法師〈修行與研究之調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