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30期
- 2009.09.01
- 作者 : 黃惠如
40多歲的人,絕大多數時間日復一日,對生命缺乏警覺,直到中場號角響起,無論備妥與否,都得上場備戰。《奇蹟年代,擁抱新中年(TheAgeofMiracles:EmbracingtheNewMidlife)》作者瑪莉安‧威廉森認為,應該轉換方式去思考新中年,「容許你去體驗生命的某些事,允許自己接受生命帶給你的禮物,」這位創辦多項愛心運動如送飯給愛滋病人,被《美國新聞週刊》選為最有影響力的嬰兒潮人物說。
面對死亡的恐懼,為失去做準備
死亡的恐懼包括親人和自己的,人生變故常讓人提醒生命的有限和必死的命運。
心理治療思想家亞隆(IrvinD.Yalom)在《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中提到,「事物何以如此」和「事物本來如此」之間有個關鍵差別,當人沈浸在日常生活中,關心的是外表、財富、名聲等問題。
相反地,當人意識到終有一死,是生命中亙古不變的定律時,會更急切、更有動力做出重大改變。走過生命幽谷的馬雨沛便是如此。
她32歲意外罹患乳癌,便全力抗癌。治療結束後,她與夫婿孫中傑步入禮堂,安然度過癌症5年存活期後,實現了多年來當媽媽的夢想。
整個三十幾歲都在為自己奔忙,沒料到,一過40,父親過世,她搬回家與母親同住,開始照顧老小。
「生病以後,成功的定義變了,」馬雨沛說。外人看來她似乎犧牲了大好前程,但現在的她縮小自我,每天都在為孩子、母親做細瑣的決定,如幫小孩剪腳趾甲,陪媽媽看病囉,但「我很樂於做這樣的選擇,」她說。
體檢身體,也要體檢夢想
日本知名出版人、生活經濟評論家川北義則說,變成有趣或無聊的人,40歲是關鍵。想要變成有趣的人,便要時時更新自己,找到生命的樂趣。
作家王文華問,40歲後許多人開始有體檢的習慣,只是我們有「體檢夢想」嗎?還記得《一路玩到掛》的電影嗎?傑克.尼克森和摩根.佛里曼兩位老男人在過世前,列出如高空彈跳、爬萬里長城等人生清單。
「想學潛水、學畫油畫、拿個碩士學位……」也許有些夢想你已經實現了,也有些夢想可以丟垃圾桶了,只是人生清單有助於提醒你,人生沒有彩排,精不精彩只能靠自己,去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想去。例如,名演員蘇珊.莎蘭登就說她80歲要去刺青。
有紀律的自修自得
「人是唯一能在生命後期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動物,」耶魯大學外科暨醫學史教授努蘭(SherwinB.Nuland)說。再也沒有人能教你該怎麼做,40歲以後要做自己的教練。
「你必須規範你的心志,運動你的心志,如同運動你的肌肉一樣,」瑪莉安‧威廉森說。
聖嚴法師在中年時曾經為了佛教正信和基督教打過筆仗,更大的衝擊來自教內對他的批評。當時,聖嚴法師並沒有在壓力下放棄。他稟持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只要大方向不變,其他都可以轉的信念,入山閉關,與蚊子、壁虎為伍,整理佛教經藏,心志不搖。
誠實地選擇
日本作家曾野綾子說,中年以後的人生是選擇連續。往往選擇了這個,便要放棄其他逼人現實。
心理治療思想家亞隆提出「悔恨的價值」:你能找到一種不會持續累積悔恨的生活方式嗎?1年或5年過去了,在這期間累積多少新的悔恨?如果你繼續這樣的生活方式,你能想像5年或10年後,你會有什麼遺憾?
徐譽庭曾接到一大筆預付金希望她幫大陸寫劇本。待她思考清楚後,覺得以自己未曾在大陸生活過,無法揣想大陸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模式,而寫出好劇本,她親自搭飛機去還錢。出錢的大陸老闆覺得不可思議,說「我要見見這個把錢往外推的人,」徐譽庭清朗地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