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抱怨的人常被形容是「煩惱心重」,
確實如此,從唯識學的觀點,
「抱怨」根源於六大煩惱,
繼而引發種種隨煩惱的情緒與行為。
心理教育學家與唯識學講師鄭石岩,
為我們剖析「抱怨」的根源,以及減少抱怨的工具與方法,
Stop、Think、Do:先「停止」抱怨或縮短抱怨的時間,
才有時間去冷靜地「思考」與解決問題,
最後就是要付諸「行動」。

認清煩惱,沒什麼好抱怨
■ 鄭石岩(心理輔導工作者、唯識學講師)
為什麼有人總是愛抱怨、找人訴苦?不論遇到好事、壞事,甚至不干他的事,從天氣、工作到國家大事,通通都有理由抱怨?這樣的人不免令人退避三舍,也給人「煩惱心重」的印象。

抱怨,來自六大根本煩惱
在有「佛教心理學」之稱的唯識學中,「愛抱怨」的人的確是「煩惱心重」。愛抱怨的人,內心經常處於渴望、不滿足、懷疑、嫉妒、貪求、瞋恨等情緒,唯識家認為,因抱怨產生種種的情緒與行為,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根源於人們的六種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又延續出諸多隨煩惱,即忿、恨、覆、惱、嫉、慳、誑、諂、驕、害,繼而衍生出種種情緒問題與後續的身心、人際等干擾。

愛抱怨,就是對「不如意」的事發牢騷,換句話說,乃因為執著(六大煩惱)而排斥(不如意),進而產生了抨擊行為(隨煩惱)。用現代語言解釋就是:貪是因想取悅自我而產生要占有的動機;瞋是對別人產生敵意;癡是對事執著而生愚癡;慢是自我中心、意見的維護,自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疑是心裡不安;邪見是以前學過的錯誤知見。所以一旦我們周遭情境跟這六種煩惱相應,只要不如己意,就會抱怨不斷。

抱怨,容易失去機會
例如看到別人比自己有錢,或是別人升遷、自己卻沒有,人們就會抱怨。其實這是沒看見自己的「貪」,愈貪求自己所沒有的,壓力就愈大。其他的煩惱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煩惱心重」的人,的確比較容易抱怨。

曾有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來找我會談,他說老闆有眼無珠,公司有主管職缺,升職的竟是與他同時進公司的人,而不是表現不錯的他。我對他說:「你很聰明,在公司沒有抱怨,而是來找我談。」

經過他說明原委,才明白這位年輕人是部門裡的創意、點子王,也是臺柱,但與老闆開會時都保持緘默,也不搶功。我告訴他:「你不發表意見,老闆當然不會知道點子是你原創的,你感到委屈而在心裡抱怨,對不對?」那位年輕人頻頻點頭。我給他的建議是:「你只要老老實實做事,下次跟老闆開會時,練習把你的想法講出來,畢竟點子是你想出來的,由你說明是最適合的,可以讓計畫更完善。」事隔一年,那位年輕人來向我致謝,高興地表示他升職了,而且比原來的職位更好。他說,聽從我的建議把想法說出來,而不是抱怨,漸漸地讓老闆看見了他的本領。

這個例子在職場中很常見,也說明抱怨不僅會使得人緣不好,而且會喪失升遷機會;但當事者往往不自知,也不懂得改掉自己的缺點。前述的年輕人在會議上不發言,這並不是不爭功,而是不懂得表達意見,所以要看見自己的不足,切記不要抱怨老闆「沒眼光」。

六度,轉念的工具
至於如何讓「煩惱心」輕一點,抱怨少一點?佛陀給的方法是「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用現代語言來詮釋,就是當人願意布施,去幫助別人、給別人方便、讓別人歡喜,這能產生人和;持戒的「持」是擁有應有的生活好習慣,「戒」是待人接物、做事的好習慣;安忍,不是一味壓抑的忍,而是和顏悅色的忍耐,這是很重要的修持;精進是對任何事都很積極、看法正向;禪定是內心很安定;般若是用智慧去解決事情。

當一個人六度波羅蜜做得愈好,漸漸調伏六大煩惱,抱怨自然愈少,爭執當然也會減少。最怕的是人們不用「工具」,卻不斷地在抱怨。人們往往看不見「抱怨」的盲點,只是口說要「轉念」,而沒有行動。「轉念」是很抽象的想法,具體的做法就是「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就是轉念的工具。

就像車子沒有方向盤,要怎麼轉呢?我常強調,轉念往往是「理智上的想」,其實心裡並沒有比較好受,此時不如實際去當義工幫助人(對人布施),或去爬爬山讓心情好一點(對己布施),這都是藉由行動而轉念。所以,布施排在六度之首,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布施要有行動,繼而帶出其餘五度的行動。

六和合,調伏自心
修行最需要的就是安定、和諧。在佛陀時代,因為抱怨會引起爭執,彼此會沒辦法和諧地溝通,將破壞僧團的和合,使得僧團不安,所以佛對僧團講「六和合」,即(1)身和共住、(2)口和無諍、(3)意和同悅、(4)戒和同修、(5)見和同解、(6)利和同均。

六和合在今日依然很重要,不只僧團需要和合,每個家庭、每個人都需要六和合,如果自己能時時檢視自己是否行為適當、言語合宜、想法正向、習慣良好、見解有益、利益共享,對父母、夫妻、子女、同事、朋友等做到六和合,抱怨自然會減少;當有意見發生時,那不是抱怨,而是正向的建議。

行動,三字訣與五步驟
當我與人諮商會談時,也不免聽到對方抱怨,我會向對方強調抱怨的壞處,不僅對自己的身心不好,還會因此人緣不好,導致社會支持弱;而且對事情會失去客觀的判斷,無法就事論事,也就無法觀照到自己的不足,提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常給當事者的建議是Stop、Think、Do這三個字。先「停止」抱怨或縮短抱怨的時間,才有時間去冷靜地「思考」與解決問題,最後就是要付諸「行動」。我不會一味安慰當事者,這是在傾聽別人抱怨時要特別注意的,因為這樣容易讓對方誤以為只有自己是對的,而無法看清事實。結果當事者陷入抱怨的輪迴,而你又變成對方的垃圾桶。

除了這三字訣,還有五步驟:第一是我碰到什麼問題;第二是我準備怎麼做;第三是我這麼做有什麼好處;第四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第五是我該怎麼做。

當我們展開五步驟時,最好寫下來,否則都只是用腦在「想」,這會讓大腦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事實上還是停留在「抱怨」的狀況。「動腦」與「動手」的不同在於,用手寫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思想,而且會發現透過這樣的練習,抱怨不再是抱怨,而是在凸顯問題,繼而去面對與解決問題,更不會爆發爭執、激發憤怒,做到真正的和合。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6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