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

■ 文/釋繼程

各人因緣不同,根機不一,

因此禪衆在禪堂,必然是狀況各異。

由於狀況各異,就有了差別之相。

若有禪衆在禪堂裡因見此而生起分別心,

比較種種差異,乃至較量其中高下,

那此禪衆必無法專心用功,而起種種煩惱。

禪堂有種種狀況乃正常事,正顯示禪衆各別之因緣。

這只有根機不一,無有高下之分,應以平常心視之。

禪衆莫被不同狀況影響情緒,

而只需回到本身當下因緣,依之而用功。

在禪堂裡,雖大衆一起用功,但仍是各修各的,

每一禪衆只需照顧好自己,

照顧好個人的身心,照顧好當下的因緣。

比較或較量之心將對外攀緣,讓心分散,而起分別、得失之心。

無法迴觀返照,則工夫必散,心必煩惱。

若知因緣各異、根機不同,反觀自己的內心,

捨下外在種種差別之相,才能覺照個人身心因緣,

覺照個人當下身心的因緣,在禪修而言,十分重要,

因若不能如此覺照,用功方法無有所依,自然無法從本起修。

禪修者所用之法,乃依本身身心狀況為本,

因乃個人身心在修禪,故知身心當下因緣,方知應用之方法。

用上恰當的方法,禪修才能真正發揮,禪衆才能從中受用。

禪衆在修禪時,應隨順本身之因緣,

故需反觀內照,清楚了當下身心因緣,才能隨緣而修。

若禪衆對外攀緣,起比較的心,

以他人的修行為標準、為依據,

有高下得失之心,那就不是本身的因緣了,

自然無法隨緣起修,而攀緣追逐去了,

這離開悟當然是愈來愈遠了。

2010年12月13日 怡保般若岩

(摘錄自《禪味六十》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2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