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的『境』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茫然、迷惘,在未知中找尋安全感,在記憶裡找尋立足點,心被念頭建構在過去與未來中穿梭,心就這樣迷失了。

果祺法師帶著大家一起去找心。『不管身體、環境。為什麼活?為什麼死?活著做甚麼?死了去哪裡?是誰在吃飯、睡覺?為何有執著?是誰在執著?是誰放不開?是誰放不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是被誰綁住,沒有人綁住你,一切自由自在;是誰在聽?是誰在看?一天過一天,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放不下到底是誰…?』。在一連串直指核心裡最深處的問句,讓大家反思,讓大家透澈當下,我們原本以為的『誰』,到底是誰?

『智慧』使起金剛王寶劍

是『誰』讓『誰』痛苦呢?在生活中,學不會拒絕禮物的藝術,造成自己的煩惱與執著。在這個觀念中,法師舉了『被罵』的藝術,是誰被罵,為什麼要接受?為什麼選擇不接受?為什麼不拒絕?好與壞、接受與拒絕都在於自己,也延伸練習不去分辨一切事物的內容,練習不對感覺到的事物下形容詞;當念頭起了分別心,就會起煩惱,藉由過去的經驗或是自我主觀想法分別美與醜、好與壞、痛苦與快樂;比如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為什麼是西施,因為過去經驗告訴自己,這就是西施;紅花是紅非紅,都是過去經驗告訴自己,讓自己有個著力點,去分辨外在的事物。法師先帶著大家練習減少分別心,對於看到的、聽到的不給語言、文字與比較。

果祺法師又問甚麼是『佛性』?甚麼是『空性』?是有還是無?這一連串的問題引來大家一陣納悶與沉默,法師解釋是「短暫的有」。『比如說:生、老、病、死,一閃即逝的念頭,全是無法保持不變的,都是短暫的有;但相反的我們的執著與痛苦,都是建立在看不透所有的東西都只是短暫性的』。有了這層觀念之後,法師繼續協助大家建構觀念,在接著問『心中有佛,心是有還是無?心中有佛就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心中,那西方極樂世界存在嗎?到底有沒有? 怎麼去極樂世界,靠修行才能去極樂世界,修行怎麼修?』這一問又讓所有的學員開始反思,自己所聽到、所相信的觀念,法師開始帶著大家更深一層思考存在與否的真實性『搞清楚為什麼要修行,別盲目跟隨。真正的佛是無相、無所不在,心裡認知的佛,其實是用過去經驗及自我主觀意識建構出來的。討論佛之前,要先知道自己的心在哪;猶如,念佛是誰,是嘴巴在念,還是念頭在念,但應該要用心在念佛。但心在哪裡?要先知道自己的心在哪,才能夠修行。』同時,法師也提醒『找尋自己的心,應該要靠自己,旁人無法幫助你』

法師也指出許多人心中的盲點『常常安慰自己,以後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忍受著環境給的痛苦,只要心很安定、安穩,就可以去極樂世界,但活著就很痛苦,帶著痛苦的心,要怎麼去極樂世界?』一連串看似是哲學推理的問題,更深的感受是漸漸讓學員去感受自己的念頭,去尋找體察自己的心,同時,法師也協助同學學習在轉念中的關鍵是『分別心』。

在知道怎麼找心後,果祺法師開始灌溉同學的心。淨土有何分別?因為淨土快樂嗎?沒有煩惱嗎?快樂和煩惱從哪裡來?快樂與煩惱是來自於分別心,沒有了分別心,當下就是淨土。

如何沒有分別心?心不隨境轉,但心可轉境,不管環境、念頭、身體,時時刻刻與自己的心在一起,這就是淨土。再清楚的說,就是練習放下,放下甚麼呢?放下自己過往的經驗、自我主觀意識,放下了,心就自由了,放不下會造成心不由己、身不由己,活在過去與未來,開始有煩惱與痛苦。心要平等開闊,從不分別開始。心有煩惱,就會被限制住,比如說時間。如果不分別痛苦與快樂,樂於當下,則不會被時間空間所限制。空與無的目的,在於放下。

『法爾如是』,意思是指就是這樣。口渴就是喝水,肚子餓就吃飯。生活可以很簡單,別被慾望牽著走。在練習放下的過程,即是修行,也是走在成佛的道路上。

放下不等同於放棄,或是不抵抗,應該要『提起該做的責任,放下無謂的煩惱』。比如說面對他人的錯誤,該是以面對問題、接受問題、處理問題、放下問題。而法師也告誡我們,講話要使人開心,別把自己的快樂建構在他人的痛苦上。

學會放下的準則就在於慈悲與智慧的運用。如何使用智慧與慈悲呢?法師也提醒,除了不斷的練習之外,過度的智慧而沒有慈悲,則會讓人感到狂妄;過度的慈悲沒有智慧,則會讓人得寸進尺的欺負,形成爛慈悲,所以過與不及都是不恰當的;法師也提供一個可以觀察自己成長的檢測『讓別人起煩惱,沒有慈悲,讓自己起煩惱,沒有智慧』

 

輕鬆如浮雲的生命,歡喜就好

常常發願讓別人快樂,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水漲船高,教學相長,自己也一定會獲益,但法師也提醒要先把自己照護好,才能夠幫助別人,時時成長自己,練習放下自我中心執著,練習心量寬廣,發心幫助別人。

法師也以自身經驗為例,以前法師非常害羞,不擅長與人交際,在心中也一直有一個想法是『一輩子說話的字數是一定的,早點說完,就會早點死掉了。』因而不敢與人交談分享;之後在法鼓山導覽組受到師父給的磨練,一直鼓勵果祺法師面對人群,現在才能從容自在的和大家聊天。改變的過程中雖然是辛苦的,但法師以詼諧的態度,闡述簡單而重要的義工心態。『心繫幫助別人,可以使自己向前。行善的人快樂,佈施的人有福。活著一直幫助別人,在當義工的當下是快樂的,快樂是自己給自己,不是依賴或建構在他人身上』,故生活當中不要想太多,把心沉澱下來;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楚的心,不管其他。放下妄念,回到當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