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句話:「心安就有平安。」外在環境的改變是正常的,人生遇挫折也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困境,不必往最壞的地方想,而要朝最好的方向看。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聖嚴法師

 

這就是佛法中所謂「默擯」的方式。「默」是沉默,「擯」就是驅逐,意思是他不生活在我的範圍裡,我也不生活在他的範圍裡,彼此互不干擾、涉入。因為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不需要再強求了。尤其是當對方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你和他有理也講不通時,那只有用默擯的方式。可是等他回心轉意後,還是要將他視為朋友,不要因此而把他當成十惡不赦的人。

聖嚴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心即佛」,是說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的心。佛是什麼呢?佛是徹悟、大覺;是自覺、覺他、覺滿的意思。什麼叫作「覺」?大夢已醒即是覺。大夢又是什麼?就是煩惱生死夢。什麼是「煩惱生死夢」?就是在煩惱生死之中,把煩惱當成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標,把生死當成自己旅遊的樂園。人在生死中,佛稱為苦海。什麼是苦海?就是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五蘊熾盛苦。在苦中還念念不忘,捨不得這樣那樣,而所追求的,都是生死環境中的種種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把生死過程中,所遇到的苦因苦果,當成追求的目標,一生又一生,了無已時,那是在做生死苦海的大夢。

求不到覺得很苦,求到的覺得不稀奇,再換一個去追求,再想、再求,到死為止。到要死亡的時候,尚覺得有許多事物沒有追求到;這種種的捨不得、放不下,就是苦。在生死之中,苦中受苦,還覺得很喜歡這個生死的環境,還覺得苦得很有意思,牢牢的抓著它不放,這叫作「做大夢」。

「覺」是從生死的夢中醒來,不再追求任何東西。因此,我們的心如果不為煩惱所困擾,就是覺。不但自己覺悟,還要幫助他人覺悟,就是自覺、覺他;自己已經徹底覺悟,則是覺滿;所以自覺、覺他、覺滿,便叫作佛,稱作大覺世尊。

聖嚴法師《禪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句話:「心安就有平安。」外在環境的改變是正常的,人生遇挫折也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困境,不必往最壞的地方想,而要朝最好的方向看。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聖嚴法師

訓練自己有兩方面:一是訓練體態、體能和體力;二是訓練心念、心力和心向。我希望新來學打坐的人能繼續不斷地學下去;可是,願意接受訓練,又能繼續不斷持之以恆的人不多。所以,人間到處見到矛盾,很少見到已經統一了自己,又能和他人統一了的人。所謂和他人統一,意思是說,不是我去統一人,我們自己不可能用壓力,統一其他的任何人,他人也不可能來把你統一。你想統一人,人家也想統一你,彼此的立場是矛盾的。要求統一,唯有自己從內心做工夫,那就是修行。從修行中使內心世界的矛盾漸漸統一了,你便不會再受外境的干擾,這便叫「六根清淨」,而得自由自在。

所謂使內心世界統一,即是不向自己身心之外求統一,不是要征服自然,也不想克服外在的魔障和魔境,而是先把自己內心的衝突、矛盾平息了、統一了再說。身外的不必克服,也無從克服起。自己和自己的矛盾尚未統一,怎麼奢望克服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矛盾?

聖嚴法師《禪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聖嚴法師一

我們無法代任何人受報,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們受報。我們得靠自己一步一腳印,點點滴滴的努力,在生活中修行,才最可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很多人求速成,以為修行也可以走捷徑,難怪越來越多自封為老師的人,自稱能幫人家開悟,在很短的時間內幫人家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以正信的佛法來說,那準是自欺欺人,可別上當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護生的智慧 -- 聖嚴法師

 

  放生是佛教自古以來所主張的,其目的是為了慈悲、為了關懷生命,佛教認為凡是有生命的動物均應受到保護,除了對人的關懷外,對其他動物亦要平等關懷。

 

  中國放生的風氣盛行已久,如今對自然生態稍有常識的人,都不禁會想:現今放生的目的和意義,是否真正達到了護生的目的?比如有些人將淡水魚放生到海水中,將海水魚放生到淡水中,如此的放生是否恰當?事實上魚、鳥都有適合其生存的環境條件,若任意移動其生存環境就會變成殺生而非放生。

  而且原本放生的意義是對已被捕,或即將遭殺害的生物伸出援手,但現在很多人是為了賺放生者的錢而去抓生物,使無辜的生物因為放生而喪生。所以,近年來正信的佛教已不再提倡放生,希望進一步轉化放生的意義,改做保育護生的工作。

  尤其在臺灣,捕殺稀有動物做藥材或雕刻品,或是人吃老虎肉,到現在還時有所聞,我們也因此備受國際間的矚目與指責。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來看,犧牲動物來滿足自己所需是可恥的,特別是人吃虎肉更是虛榮心的表現。

  因此我們要呼籲全民不再用珍禽異獸來滿足一己的私欲,中藥界也要有共識,不要犧牲動物來作為藥材,應該採用其他的替代品。

  另外流浪狗的問題,也同樣牽涉到環境保護的觀念與立場。事實上,野狗、流浪犬之所以會形成問題,都是人所造成的,所以應當在法律上訂定辦法,規定養狗的人該如何。

  其次,已在街頭流浪的狗,捕殺或不殺都不能解決問題,倒是可以考慮實施結紮,使其不再繁殖。同時也可以運用傳播媒體,加強呼籲養狗的人,不要棄狗,若真有不得已的原因無法繼續飼養,則應通知衛生環保單位或棄狗收養中心,使有心人士能協助養狗。 

  希望透過這種種的努力,能夠減緩人類文明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的破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

我們需要有生活上的修養。如果是宗教徒,則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也就是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去生活、去實踐,以培養出具有宗教情操的淨化心靈。

 

佛法的慧命,不在於個人的成就;生命的價值,也不僅在於歷史的記錄。我聖嚴是否修行有成就?聖嚴這個名字是否能傳之千古?都不重要。只願能培養更多的佛教人才,來著述佛書、弘揚佛教、修行佛法,燈燈相傳、代代相繼。而菩薩道,就是以成就他人來代替成就自己的呀!

我是隨從因緣而盡一分棉力,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他人,只要有弘揚佛教的因緣,我就量力而為、盡心而做,不論在東方或西方。然而,專心致力於修行方法的指導和佛教教育工作的推動,則為我不變的信念。中華佛學研究所,在今日的佛教工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它兼具發揚中華文化、研究中國佛學、培養高級佛教學術研究暨弘法人才等的功能和目標。

今日的時代,正是我們為中國佛教、世界佛教獻身的關鍵,現在不做,以後更不容易做,能做就該趕快做。我到美國,是為弘法事業拓荒,是為要把佛法的利益普施給西方的廣大社會。若要臺灣的佛教復興,必須興辦佛教的教育。

聖嚴法師《教育‧文化‧文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打完一次禪七,就像洗了一次澡,連身帶心,都像被漂洗了一次。在這七天裡,時時都在打掃清理身、口、意三種行為,雖然尚未清淨,但已正在向著清淨的方向努力。就像餐具洗淨後,裝盛食物,不會中毒染污;在打完禪七之後,來受三皈五戒,要比平常更有受用。

諸位之中,有的已受三皈,有的尚未;也有人已受三皈,還未稟受五戒。所以,先得把受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向諸位說明。

有的人不敢受戒,是怕犯戒;他們以為:「不受戒可保自由,受了戒就不自由了。」那等於是說,受戒後不可以造惡業,不受戒便可以造惡業了。

其實,不論受戒不受戒,做錯了事,便要負責。這是因果。若不受戒,做壞事的可能性較多,若受了戒,就會生起防止犯錯的作用。縱然犯了戒,趕快懺悔,及時回頭,以免越陷越深。所以,戒是修習定慧的防護網,是修道生活中的護城河。

受了戒雖會偶爾犯戒,總比不受戒而經常作惡要好。因為受戒,便有持戒的功德;受一戒有一戒的功德、受一天有一天的功德、受一分鐘有一分鐘的功德。犯戒僅對某一時段特定的對象有害;持戒則盡形壽對一切眾生有功德。」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4輯第3冊, 頁281, 行1~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

無論將來「有」或「沒有」,都一樣要努力,不要和別人比較、不要和過去比較、也不要和未來比較。只要活著,就要憑自己的心力來做事,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懂得懺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夠好,就要繼續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於天、地及自己的良心,這就叫做「知足」。

護生的智慧 -- 聖嚴法師

 

  放生是佛教自古以來所主張的,其目的是為了慈悲、為了關懷生命,佛教認為凡是有生命的動物均應受到保護,除了對人的關懷外,對其他動物亦要平等關懷。

  

  中國放生的風氣盛行已久,如今對自然生態稍有常識的人,都不禁會想:現今放生的目的和意義,是否真正達到了護生的目的?比如有些人將淡水魚放生到海水中,將海水魚放生到淡水中,如此的放生是否恰當?事實上魚、鳥都有適合其生存的環境條件,若任意移動其生存環境就會變成殺生而非放生。

  而且原本放生的意義是對已被捕,或即將遭殺害的生物伸出援手,但現在很多人是為了賺放生者的錢而去抓生物,使無辜的生物因為放生而喪生。所以,近年來正信的佛教已不再提倡放生,希望進一步轉化放生的意義,改做保育護生的工作。

  尤其在臺灣,捕殺稀有動物做藥材或雕刻品,或是人吃老虎肉,到現在還時有所聞,我們也因此備受國際間的矚目與指責。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來看,犧牲動物來滿足自己所需是可恥的,特別是人吃虎肉更是虛榮心的表現。

  因此我們要呼籲全民不再用珍禽異獸來滿足一己的私欲,中藥界也要有共識,不要犧牲動物來作為藥材,應該採用其他的替代品。

  另外流浪狗的問題,也同樣牽涉到環境保護的觀念與立場。事實上,野狗、流浪犬之所以會形成問題,都是人所造成的,所以應當在法律上訂定辦法,規定養狗的人該如何。

  其次,已在街頭流浪的狗,捕殺或不殺都不能解決問題,倒是可以考慮實施結紮,使其不再繁殖。同時也可以運用傳播媒體,加強呼籲養狗的人,不要棄狗,若真有不得已的原因無法繼續飼養,則應通知衛生環保單位或棄狗收養中心,使有心人士能協助養狗。 

  希望透過這種種的努力,能夠減緩人類文明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的破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

我們需要有生活上的修養。如果是宗教徒,則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也就是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去生活、去實踐,以培養出具有宗教情操的淨化心靈。

 

佛法的慧命,不在於個人的成就;生命的價值,也不僅在於歷史的記錄。我聖嚴是否修行有成就?聖嚴這個名字是否能傳之千古?都不重要。只願能培養更多的佛教人才,來著述佛書、弘揚佛教、修行佛法,燈燈相傳、代代相繼。而菩薩道,就是以成就他人來代替成就自己的呀!

我是隨從因緣而盡一分棉力,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他人,只要有弘揚佛教的因緣,我就量力而為、盡心而做,不論在東方或西方。然而,專心致力於修行方法的指導和佛教教育工作的推動,則為我不變的信念。中華佛學研究所,在今日的佛教工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它兼具發揚中華文化、研究中國佛學、培養高級佛教學術研究暨弘法人才等的功能和目標。

今日的時代,正是我們為中國佛教、世界佛教獻身的關鍵,現在不做,以後更不容易做,能做就該趕快做。我到美國,是為弘法事業拓荒,是為要把佛法的利益普施給西方的廣大社會。若要臺灣的佛教復興,必須興辦佛教的教育。

聖嚴法師《教育‧文化‧文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打完一次禪七,就像洗了一次澡,連身帶心,都像被漂洗了一次。在這七天裡,時時都在打掃清理身、口、意三種行為,雖然尚未清淨,但已正在向著清淨的方向努力。就像餐具洗淨後,裝盛食物,不會中毒染污;在打完禪七之後,來受三皈五戒,要比平常更有受用。

諸位之中,有的已受三皈,有的尚未;也有人已受三皈,還未稟受五戒。所以,先得把受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向諸位說明。

有的人不敢受戒,是怕犯戒;他們以為:「不受戒可保自由,受了戒就不自由了。」那等於是說,受戒後不可以造惡業,不受戒便可以造惡業了。

其實,不論受戒不受戒,做錯了事,便要負責。這是因果。若不受戒,做壞事的可能性較多,若受了戒,就會生起防止犯錯的作用。縱然犯了戒,趕快懺悔,及時回頭,以免越陷越深。所以,戒是修習定慧的防護網,是修道生活中的護城河。

受了戒雖會偶爾犯戒,總比不受戒而經常作惡要好。因為受戒,便有持戒的功德;受一戒有一戒的功德、受一天有一天的功德、受一分鐘有一分鐘的功德。犯戒僅對某一時段特定的對象有害;持戒則盡形壽對一切眾生有功德。」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4輯第3冊, 頁281, 行1~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嚴法師--

無論將來「有」或「沒有」,都一樣要努力,不要和別人比較、不要和過去比較、也不要和未來比較。只要活著,就要憑自己的心力來做事,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懂得懺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夠好,就要繼續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於天、地及自己的良心,這就叫做「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喜增加,不喜減少

在生活上我們常常使用加法,只是喜歡增加,而不喜歡減少,總是說:「如果能再多賺一點錢,多陞一級官,那該有多好!」這也是很正常的想法。就像我們常常會祝賀人步步高陞、年年有餘、多子多孫多發財,絕不會說「短福短壽」,而且恐怕也沒有人願意聽到。因為人都是希望不斷地增加再增加,而不要減少。

 

可是這樣往往會造成捨不得名利、地位、權利,當然就沒有辦法瞭解「捨得」與「放下」所帶來的輕鬆感覺,總是被貪欲拖著跑,無法感到滿足。其實,如果能通過「捨」這一關,在生活中學習著放下,精神上才會更加安寧和平靜。---摘自《別再執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人認為念幾句佛號,把功德迴向給人,就是對眾生結善緣,其實,迴向固然有用,但是作用不夠直接。我們若能放鬆身心,則言行、舉止、觀念、氣質,都產生了變化,於己於人才更直接、更有「用」。

--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p. 252

瞋心與慈心  聖嚴法師

 

有人說現代人的瞋心很重,所以我們的社會才會充滿了暴戾之氣。所謂瞋,是個總名稱,它的內容包括不滿意、憤怒、怨恨、看不慣和不自在等內心的感受。呈現在外表上,則是一種憤怒的表情或動作,讓人覺得陰險、奸詐或是恐怖,彷彿生命將受到威脅。可以說,凡是不能以慈悲心待人,和慈悲心相反的,就是瞋心。

慈悲心是愛護人、為人設想,但它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有時也有金剛怒目的慈悲心。金剛怒目和瞋恨不同,它是一種慈愛。以威嚴方式所展現的慈愛,就像是因為擔心你會掉到井裡,所以就吼你一下:「不可以到井邊玩!」這是警告,是出於慈愛的警示,和瞋恨不同。

所以,僅僅從表情、語氣上觀察,就認為和顏悅色的是愛,而現憤怒相的是瞋,那恐怕是不正確的。還是必須從對方所得到的真正感受、反應,以及行為的動機來判斷。

譬如口蜜腹劍的人,雖然口裡講的都是甜言蜜語,但是內心盡是一些壞計謀;而人之所以會以害人為目的,不外乎是貪圖別人的東西,因為得不到,才起了瞋心。

像社會上有一些情殺的事件,把別人毀容了,或是用暴力手段來對付變心的那一方,都是因為從愛戀轉成了瞋恨,彷彿一定要看到對方受傷害了,才能消去自己的心頭之恨。然而,並不是一定要發生讓對方受到傷害的行為才是瞋,只要是存有希望讓對方受傷害的心,就已經是瞋了。

 

我們常聽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瞋心會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煩惱。首先,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因為一個常常生氣的人,往往會讓人感覺到害怕,而被當成鬼、當成魔來看,即使他並沒有要害人的意思,也都會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另外,我想每一個人都有過這種經驗,就是生過氣後,常常會覺得很疲倦、很無奈,懊惱自己為什麼要生這個氣?

 

有禪修經驗的人會發現到,只要一個瞋念起,心就已經浮動而沒辦法安定了。因為心一浮動,渾身的血液就會跟著它緊張起來而發熱,身體當然會因此很不舒服,就像火在體內燃燒一樣。

 

瞋恨心也會讓人失去理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結果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都因此失調,這都是造成壽命減短的原因。可見,生氣對我們身心健康的妨礙有多麼大。

 

與其讓瞋心傷人傷己,何不以慈心利人利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消融方法  /聖嚴法師

 

「我」的消融方法,可分成兩個部份:

 

一、以觀念思想消融自我

 

為何而有「我」的存在?「我」的事實又是什麼?由於有了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我見等心理活動,便產生了「我」及「我所」的執著。

 

我貪:是指貪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等等的五欲,都是貪的現象。什麼是五欲呢?通常分有兩類:通俗的說,財、色、名、食、睡;正式的說,色、聲、香、味、觸,此為佛經中常用的觀點,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感受,如冷、暖、滑、澀、輕、重等。

 

我瞋:貪不到、求不得、丟不掉、擺不脫便生瞋;或者已貪得卻又失掉了也會起瞋。凡是不如意、不稱心、不滿意的皆會引生瞋心。

 

我癡:不明因果,不識因緣。為求私心的滿足,希望不合理的事實成為事實,就是違背因果;如果不種善因而盼得善果,或種了惡因而欲拒絕惡果等,就是不明因果。本來可以努力盡人事的事而未盡心力未能成事,或者已經盡了心力成就了事業,便以為全出於自己的功勞,便是不懂得眾因緣所生的道理,就是昧於因緣。

 

我慢:可分為四種:驕慢,自覺了不起卻不一定有理由;過慢,自覺強過別人而起慢心;增上慢,在修行上得少為足,有了一點小小的經驗與成就,便自覺已獲無上的聖智、聖果;卑劣慢,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很差勁,沒有出息,卻見不得別人好,不但不讚歎,甚而鄙視別人的優點及成就。

 

我疑:不但懷疑自己,同時也懷疑別人。這是與信心相對的,凡自信心薄弱者,便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人應該相信自己,才能除疑,否則就不會做成任何事了。另一方面,若懷疑別人則會樹立很多敵人,以致發生四面楚歌的情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論於己於人,疑心即生暗鬼。當然,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三寶弟子,對三寶師僧,切切不得懷疑,否則便是惹魔了。

 

我見:包括五個項目:身見,是對身體的執著;邊見,是執有永恆的常見及不信三世因果的斷見;邪見,顛倒善惡,錯亂因果,撥無因果的看法;見取見,以下劣的知見為好為上,執持不捨;戒禁取見,以不合因果不合佛法的思想行為,作為必須遵守的戒條。

 

以上六點,是由觀念上來分析構成「我」的因素。而「無我」,就是將上述六點漸漸除去,或頓時放下;沒有以上六類心理現象,也就沒有「我」了。

 

很多人希望能夠由開悟而得解脫,使得自己得以自在。但要開悟的是什麼呢?必須悟了「我」是虛妄的,除了「我的」之外,只有以上六種根本煩惱,並沒有真正不變的「我」在。我的五欲,我的貪、瞋、癡、慢、疑、見等,皆是心理現象,除去這些現象,就無處可尋「我」了。能夠了解這些,就可知道「無我」是什麼了。

 

過去禪宗寺院,接納新進禪者,進入禪堂之初,便會被執事者告以兩句話:「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龍天。」也就是唯有不管身命的死活,通身放下,全心放下,才能死心塌地地用功修道,亦即兵家用兵「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要訣。對常人而言,這個虛幻而又麻煩的「我」,不容易丟,捨不得丟,也害怕丟掉,所以也就不容易開悟了。

 

二、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

 

僅僅在觀念上分析「自我」的結構雖有用處,卻沒有大用,必得身體力行,用方法來實踐,才能得力。目前在市面上關於介紹禪的書已很多,但都限於寫禪、說禪,甚至是以禪宗的公案語錄,當作文藝欣賞,讀了之後,在想法上也可能有點幫助,但其用處不大。

 

親自實踐,在佛法中稱為修行。一定要經過修行,才能實證。從方法的實踐而有身心的體驗,能以全生命的投入之後,一旦與無我的事實結合為一,便是證悟。

 

口述的「無我」,不是由生命體驗得到,而是從思考、知識來了解的,故不能稱為證悟,只能名之為了解。不過這一層次仍是重要的,其次第是由信而解,由信解而修,由信解修而親自體證

讓心靈平靜  讓苦痛不再

 

◎聖嚴師父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次的大地震,對台灣所有人來說,是一件大劫難。地震發生後,我隨即到台北、台中和南投的幾個災區去慰問受難者,站在現場,看到幾百具屍體躺在我腳下,我這一生中,從沒看到這麼大災難和這麼多遺體,他們的家人在一旁痛哭失聲,我雖然沒有流下淚來,但是,我的心也跟著哭了。

 

 兩千多位不幸罹難的亡者,我一個一個為他們祝禱,人間種種的苦難,原本就是逃不掉、躲不過的,但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我只盼他們沒有受太多苦,而如今離開塵世,一切的苦難也終告結束,願阿彌陀佛接引你們到佛國淨土,蓮花化身,早日成佛。

 對於每一位罹難的亡者,我知道你們必定會不捨,你們在世的親人也頻頻問我,「他在哪裡?現在好不好?」,你們一定也看到了生者的淚與悲,但是意外畢竟發生了,你們捨不得肉身也要捨,放不下人世也要放,唯有能捨、能放,生者和亡者才能繼續走未來的路;傷痕不要再去抓,愈抓會愈痛,只有讓它慢慢癒合,心靈才能真正平靜,苦痛才會停止。

 我也想告訴所有往生者,你們的肉身雖逝,但在生時所做的功德,所存的好心都還在,再加上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必將接引你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你們以奉獻生命示現人間的苦難,來提醒我們,社會病了,人心腐爛了,現在的社會、人心需要改變,他們的罹難往生若真能喚醒社會大眾,他們的罹難對台灣才會有價值。

 在這場大災難中,我們大家都是受了重大傷害和慘痛損失的人,憂愁、悲傷是正常的,雖然是正常的,但是災難發生了,只有勇敢的面對它,才能真正增長你的智慧和發揮你的慈悲心。如果不能夠調整心的想法,就會受到第二次的傷害,好像是你的身體中了一箭,不要讓你的心再挨一箭。

 正在災難中受苦的人,只要勇敢的處理災難,就會有無限的希望等待著你。遇到災害和苦難發生的時候,只要想到所有你自己的關係人都在關懷著你,諸佛菩薩以及你的先亡親友,都在為你祝福,你就會平安無事,度過難關。不論遇到多大的傷害和損失,只要你還有一口呼吸,就有無限的生機。心安就平安,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就能心安。遇到危難的時後,只要臨危不亂,就能夠因禍而得福。

 不論你在這次的災難之中,損失了多少財物、幾位親人和朋友,你最好的辦法是常念阿彌陀佛。祈求佛菩薩給你力量、給你信心,就能夠使已經過世的親友,平安的往生佛國淨土,也能使你在災難之後,重新走出一條新的人生大道。

 悲傷之後,療傷要緊,不要相互抱怨、指責,大家應該共同協力、盡心盡力完成救災的任務。朝未來看,除了物質上的重建,更重要的是人心的重建。

 「人心重建」不是口號,是必須真正落實的,而且這個工程非常龐大,是一項長期的重建工程,不但是台灣全民的責任,向來從事心靈環保、安定人心、安定社會的法鼓山的僧俗四眾亦將責無旁貸的積極參與。目前法鼓山已著手推展多項人心重建的工作,也期勉大家一起為台灣人心的安定盡一己之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恭喜發財

 

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法句經卷上.篤信品

 

中國人在新年見面時都會說恭喜發財,發的是物質的、有形的、有限的,而且很不可靠的身外之財。所以佛說財產為五家所共有,即是水、火、盜賊、惡政、不肖子;這五種因緣隨時隨地會把身外之物的各種財產,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因此,佛法教人重視的是「七聖財」,即是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種道德的、心靈的、精神的、永恆的財產。

 

「信」是自信,知道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是信人,用人者不疑;取信於人,對人誠實不欺。「信」也是宗教的信仰,一般宗教信仰神或上帝。佛教徒則信仰佛、法、僧三寶,相信三寶能指導我們的人生方向和安身、安心的方法。

 

「戒」使我們在生活上不糜爛、不狂亂,維持規律,保持健康;在語言行為和身體行為上不自害害人,不當做的不得做,當做的不得不做。

 

「慚」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足,自知當行善而尚未行善,不當作惡而做了惡業;知道自己的行為應該更好而尚未做到,便有慚於己,當力求改善。

 

「愧」是自省對於別人未能盡責負責,而覺得遺憾對不起,因此要提醒自己,全心全力地關懷人、幫助人、有益於人、感恩於人。

 

「聞」是聽聞佛法和一般學問,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養成隨時隨處博學多聞的習慣;除了專業的學問,也得無限地拓展通識的胸襟視野。

 

「施」是給予,新約曾說:「施比受有福」,老子說:「既以予人己愈多」,佛說:「布施功德,第一功德」。有東西可以布施,表示你已有福;想布施而有所不足,就要努力增加物質的、體能的、智慧的財富,因此在布施的過程中,自己先有了財富。

 

世上最可貴的是「智慧」財,最貧窮的是因為愚蠢而貪得無厭。如果有智慧,不但自己不起煩惱,而且能為別人解決問題,所以智慧對修行人和一般人都很重要。再說,用體能賺錢很有限,若用智慧賺錢則是無限的,可以四兩撥千斤,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這不是最好的財產嗎?

 

佛法雖也主張增加物質的財產,但更重視信、戒、慚、愧、聞、施、慧這七種聖潔的財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善 的頭像

    陽陽日記~Sherry部落格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