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懂《心經》深觀五蘊不執著


第一次接觸《心經》,似懂非懂,以為是不積極的。

第二次接觸《心經》,知道佛法可以滅除煩惱,開始學佛。

第三次接觸《心經》,觀音菩薩送來了法師對「空」的說法。

這段理解佛法的旅程,讓我們一起啟程去探索。

◎王琡珺(舊金山)

十二年前,婆婆從臺灣來美國過聖誕節,送了我聖嚴師父的《心經生活》CD一套。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心經》。為了謝謝婆婆的好意,在帶她到萬佛城參訪的路上播放。北加州的十二月裡,車外的雨聲伴著師父的講解,我們聽完三片CD,也簡短地對話和討論。對《心經》的了解似懂非懂,「空」好像是要我們不執著、不積極。可是那時,我們的家庭、事業才起步,需要「闖、衝」的勇敢精神,去執行我們的計畫。不執著怎能把事情做好呢?

六年前,整理櫥櫃時,再次發現《心經生活》這套CD。拿出來播放,聽著聽著,被聖嚴師父講解的內容吸引,便把師父每句話一一寫下來,做成筆記。我懂得什麼是四聖諦、五蘊、六度、十二因緣、十八界,也了解人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自我的煩惱。《心經》教我們如何滅除煩惱,成就菩提。這是我第一次認真地想要了解佛法,也結下了與法鼓山舊金山分會的因緣。

「我」不是獨立恆存

今年三月,突然想鈔《心經》,拿出經本,寫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寫著寫著,覺得每句都好熟悉,也都好陌生。於是再次聆聽師父的CD及閱讀《心的經典──心經新釋》一書。

佛以構成人生命的要素: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五蘊」來解釋,每一個要素都隨時在變化,不是永恆真實的存在。例如:頭髮、指甲會隨時間而生長,皮膚會隨著時間老化,心理狀態、行為也不會天天都一樣。生命的現象隨著身體和心理行為不停變化,不具有獨立恆存性,所以構成人生命的五蘊是空。

佛進一步說明人用自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構造與環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後,產生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的心理反應,然後發生行動作用。因此「我」在空間的存在是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緣條件促成,沒有獨立恆存,也非固定不變,所以是空。佛又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解釋人的生命在三世的時間流中,以十二因緣串連其因果關係。

佛告訴我們,凡夫眾生如何像觀世音菩薩,用甚深的智慧達到心無罣礙,以及涅槃寂靜的大菩薩境界,應以禪修的方法來:(一)觀身:體驗身體的感受,而後漸漸淡化對身體的執著。(二)觀心:覺察心理的活動現象。放下身體後,進一步觀察到念頭的起伏生滅。(三)觀空:觀身、觀心後,學習用智慧來行菩薩道,同時不執著空,放下自我中心,這就是智慧。

「無我」才是真實智慧

今年六月,觀世音菩薩聽到我的心願,送來東初禪寺住持果醒法師到舊金山弘法。果醒法師的講座都以「無我」為主題,讓我這剛讀完《心經》的人可以重新溫習對「空」的理解。四年前,聽見果醒法師說的「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時,內心一陣迷惑。今年再聽,就明白這是法師對「無我」的解釋。我們對「媽媽」或任何人的認知,都是自己主觀的意識,而這意識是短暫的,不是恆久不變,所以法師說「不是媽媽」。

果醒法師在「夢中說夢」講座中,解釋什麼是夢以及與「無我」的關係。法師指出,夢是第六意識的運作,它是我們睡眠中發生的心理作用,不是固定不變,所以夢是空。我們不應執著夢境而做出愚蠢的事。法師叮嚀我們要了解「無我」的真諦,努力修行得智慧。

聖嚴師父也說佛法是積極正面的,了解萬物沒有恆存不變的事實之後,要我們用自己的色身修福慧,幫助他人,而不是用來產生煩惱。這樣就能自利利他,成就菩提。我願以此為準,修學觀五蘊皆空法門,廣結善緣,行菩薩道。
出處:http://www.ddm.org.tw/maze/309/page6.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善 的頭像

    陽陽日記~Sherry部落格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