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約翰•羅斯金:
使一棵植物各部份互相合作的力量就叫生命,生命的強度依賴著互助的強度,互助一停止,所謂的毀滅即開始
 
 
愛之適足以害之
因為無知或任性對於所愛的人造成的傷害,有時比不愛還要嚴重。
 
當為而為
而非 應為而不為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打完一次禪七,就像洗了一次澡,連身帶心,都像被漂洗了一次。在這七天裡,時時都在打掃清理身、口、意三種行為,雖然尚未清淨,但已正在向著清淨的方向努力。就像餐具洗淨後,裝盛食物,不會中毒染污;在打完禪七之後,來受三皈五戒,要比平常更有受用。
諸位之中,有的已受三皈,有的尚未;也有人已受三皈,還未稟受五戒。所以,先得把受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向諸位說明。
有的人不敢受戒,是怕犯戒;他們以為:「不受戒可保自由,受了戒就不自由了。」那等於是說,受戒後不可以造惡業,不受戒便可以造惡業了。
其實,不論受戒不受戒,做錯了事,便要負責。這是因果。若不受戒,做壞事的可能性較多,若受了戒,就會生起防止犯錯的作用。縱然犯了戒,趕快懺悔,及時回頭,以免越陷越深。所以,戒是修習定慧的防護網,是修道生活中的護城河。
受了戒雖會偶爾犯戒,總比不受戒而經常作惡要好。因為受戒,便有持戒的功德;受一戒有一戒的功德、受一天有一天的功德、受一分鐘有一分鐘的功德。犯戒僅對某一時段特定的對象有害;持戒則盡形壽對一切眾生有功德。」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4輯第3冊, 頁281, 行1~15)
 
 
 
所有心的活動現象,喜歡的或不喜歡的,包括貪、瞋、妒忌、懷疑、憂慮、滿足、喜悅等,這都只是人們所賦予的一個名詞,實際上跟心的本身並沒有關係。因為如果真的有一個東西叫作「心」,它應該是不變的,不會現在我喜歡,等一下又不喜歡;現在我愛,過了不久又變成了恨。所以說,心其實不過是一個假名。
 
更進一步說,凡是有心,都是煩惱心,跟煩惱相應的,都是壞心;因此,真正的好心是無心。如果能夠當下觀心,知道真正的心是無心,那就是智慧,就不會有煩惱而得解脫了。
 
聖嚴法師《四正勤》
 
知道了佛法,自己要照著去做,這比記得多少還重要。我從小記憶力就不好,雖然拜觀世音菩薩以後,有增長一些記憶力,但我並不特別重視記憶背誦,我重視的是從實踐之中體驗佛法。從實踐之中體驗的佛法,是和生命相結合的;否則,即使看再多的書也沒有用,因為和生命沒關係,說佛法靠的只是一張嘴巴,對自己沒有用,也不能感動人。所以,我重視的是實踐,以聽到的、看到的佛法為實踐的根據。
 
聖嚴法師<法鼓家風>
 
聖嚴法師-
尤其是具備了佛法的正知正見後,透過正確的因果觀,會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福報、因緣和智慧,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懂得這層道理,便無所謂公平不公平,就能夠心平氣和,沒有煩惱,眼中的敵人自然就少了。
 
 
聖嚴法師-
 
《維摩經》所說的淨土及道場,是指的同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的修道心,以道力而使心得清淨,便是國土清淨,心繫於修行的法門,此心便是道場。不必另覓他方佛土,不必另找清淨道場。相反地,心若不清淨,佛國對你何用?心不染於法,道場又有何益?
 
 
 
《人受的源於人自作的,因果不必三世,此世即見因果。》
 
如何調和理性和感性?
首先,當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
滿腔的忿恨不平、身心緊張、
情緒激動難以控制時,
內心要清楚明白,
這是感性急於抬頭和力求表現的時刻,
也是容易和他人起大爭執的先兆。
在此刻,不妨試著將頭腦放鬆,
全身肌肉、小腹、神經都放鬆;
若能放鬆,定可化干戈為玉帛。
《是非要溫柔》
 
 
聖嚴法師-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
 
受報是在過去所做的,不管今生、前生、過去無量生,做了任何事,這一生之中只要因緣成熟,就要接受果報;做了好事受福報,做了壞事受苦報,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在受報,因為從無量劫以來跟眾生的關係,恩恩怨怨糾纏不清。
 
 
 
 
為什麼而忍?
有幾位智障兒的家長告訴我,經過漫長歲月,他們已經能在照顧孩子的艱苦和磨難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心量都被打開來了。
因為能用接受考驗的心情歡喜承受,所以,外人看他們的處境是苦不堪言他們卻甘之如飴。
在佛經裡,「忍辱」的意涵很豐富的;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歡樂也要忍;逆來要受,順來也要受。
所謂「受」,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認可,而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把境遇轉化超越,讓自己從中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
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得意忘形,言行舉止失去分寸,於是災禍很快隨之而至。---摘自《忍耐不忍氣 》
 
聖嚴法師--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對於苦,菩薩以不製造苦的原因為根本的解決方法。然而,凡夫卻只會一味躲避苦的結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趕快逃離,在逃的過程中還拚命製造另一個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實苦的結果有點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謂「如影隨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樣,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卻還是跟隨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體消失,影子才會不見。
 
 

相信因果就不會對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 相信因緣對於自己的未來就不會失望 
聖嚴師父


有自信的人是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以智慧判斷最適合自己的是什麼;清楚自己想要的,不一定是他人需要的;他人想要的,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具備獨立判斷能力,才不會迷失人生價值觀,人云亦云。如果只是順從著多數人的步伐,盲從而沒有目的,生活就會變成了活受罪。
《如何培養自信》 /聖嚴師父

 

【聖嚴法師
生活心法】不該說卻說了
佛教所說的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
有些人說話的方式只是一種習慣,並沒有想到是否造了口舌是非,老是愛講來講去,口沒遮攔。
每當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馬上告訴人家,而且加油添醋,誇大事實。例如聽說某人吃了一塊大餅,他會說成某人「偷」吃了一塊大餅。如果他不是預謀,也沒有惡意,我們只能說這是他的一種惡習。
如果,你明明知道道聽塗說會使人受到傷害,不可以隨便亂說,你不但說了,而且還製造了一套假證據來告訴別人,那就是造口業。

本文摘自「溝通萬事通

 

不論是內心的或環境的障緣,
最好的辦法是廣結善緣,
並且多做懺悔;
廣結善緣是培福,
禮拜懺悔是消業。
《聖嚴說禪》

 

聖嚴法師--
忙是為自己忙。即使你的這一生在他人眼中看來什麼也沒得到,但還是得到了功德,這是智慧以及福德的功德,在忙於工作的過程中,本身也得到了成長,絕非毫無價值。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不夠瞭解,
只知自己的優點,而掩蓋自己的缺點,
容易誇張了優點,變成驕傲、自大者,
將自己的心光遮住,也容易歧視他人,
這是愚蠢的人,必然不受歡迎;
除非是基於利害關係,
才會有趨炎附勢者的簇擁,
否則這種人是不能以德服人的,
並且由於自心無光明,
也就不能以悲智照亮他人。
《平安的人間》

 

凡事盡心盡力,隨順因緣,緣熟事成。法鼓山心靈處方籤

 

錯把無常當做永恆,
不希望接受無常的事實,
煩惱就會出現。

《老得有智慧》

 

聖嚴法師-

我常建議人要練習著以禪修者的健康心靈來看待世間。

1.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原因的:順利的事有它發生的原因,不順利的也有它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種原因。所以要有「不為物喜,不為己悲」的胸懷,得志時不必興奮,失意時毋需沮喪,一切終歸無常。

2.世界一切現象都是新鮮的:好的是新,壞的也是新。深夜將盡的時候,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不要厭惡,因為黎明快要到了,黑暗不過是個過程。在過程的轉換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新鮮的。

3.世間所有現象都是美好的: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也是美好的經驗。或許有人要問,怎麼可能兩面都是美好的呢?其實只要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告訴自己:「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是美好的經驗。」便沒有一樣事會讓你生煩惱,生活就會變得很有意義。

 

來自外在的幫助
只能暫時解決自己的問題,
而不能穿透問題的根源真正解決問題。
基本的方法,
其實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就是仰賴自己,
透過修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禪的智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善 的頭像

    陽陽日記~Sherry部落格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