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基本功--淺談閱讀方法
本文讀本裡面有..不用下載..
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功
人文社會科學在台灣有許多的困境,其中兩個很嚴重的問題在於,一、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太過依賴教科書,沒有養成學生的讀課外書習慣,二、我們對於中文太過理所當然,以為只要懂中文就看得懂中文寫的東西,中文的閱讀寫作不需要教,應該自然而然就會。事實上,這樣的兩種困境,導致臺灣的大學教育不太像高等教育,比較像是高中的延伸。我認為要突破這樣的困境,至少在人文社會科學裡,應該從閱讀跟寫作的基本功開始培養起。
基本上,閱讀跟寫作是一體兩面,而且,所謂思考的訓練,亦潛藏在閱讀的過程裡,但是,要如何精讀一本書呢?閱讀真有一定有成法?不能想怎麼念就怎麼念嘛!?閱讀真的有技巧嗎?針對這些問題,我想我可以野人獻曝一下,提供一些基本”學術性”作品閱讀的原則跟技巧(請注意,我強調的是學術性作品),至於,這些技巧有沒有用,這個就要你自己去嘗試與判斷了。(在此,我個人強烈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商務出版,底下的東西有不少是來自這本書的啟發,以及我個人的一些感想與補充)。
面對一本書,很多人可能不加思索地就開始讀,一個字一個字讀,但也往往不久之後一個字一個字忘掉,或者只剩下浮光掠影般的記憶,或是一些偶然拾得的名言錦句。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閱讀方式,會不斷加重自己記憶的負擔,也容易見樹不見林。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透過結構性閱讀來幫助你記憶與理解書本的論點。一本學術性的作品,或者說,作者要寫一本書,他就必須對於書的結構進行安排,你的閱讀就是要抓出這樣的結構。要抓出這樣的結構,或許下面幾個步驟,可能會有所幫助的。
首先,拿到學術性書籍(其實好的教科書也可以這樣讀),你要作的,不是卯起來一口氣念下去,然後抓出零零碎碎的名言錦句或論點,你應該試著假想你正要探索一座文字叢林,因此,你應該先掀翻翻這個書的章節安排(地圖),隨手翻翻這本書,理解一下自己接下來可能會探險的地方。
接著,你應該著手閱讀導言(有時候導言會放在第一章裡)。導言在一本書裡,通常扮演著畫出基本框架(地圖)與”探索平面”的功能。在導言裡,作者應該會提出他的主要問題、批評對象、論述軸線與章節安排。受過基本中學教育的你們,可能對於掌握這些線索並不是很難,但是,其實真正的關鍵就在這個看起來不難的地方。這裡我們將碰到閱讀一個關鍵性的步驟---抓出論證脈絡。當你大概看完導言後,你應該可以抓到作者的主要問題旨趣、對話對象與論述主軸與章節安排,但是,你應該要這裡好好想幾個問題:一、作者是如何說服你這個問題是個問題,二、作者是如何透過對話對象,凸顯了他對問題的琢磨與論述主軸,三、作者是如何指出這這個論述主軸的諸多可以發展的面向,並進行接下來的章節安排,四、就作者在的論證軸線,他可能可以推出怎樣的結論。如果要回答這些問題,你其實的閱讀重心並不是只是畫出關鍵性的句子,應該重視的是段與段之間的關係。一個好的作者,是不會隨便亂分段的,每一段都有他的用意,(步驟A:請抓主每段的主題句),段與段的關係則是要表達他的思想過程、論證脈絡與如何說服讀者(步驟B: 請自己善用連接詞串連你抓出來的每段論點)。
因此,所謂的”閱讀”,你不看只是看到一些零碎的字字句句,你應該看到的應該是一連串緊湊的主題句 a、b、c、d。而且,你更該思索思考你抓出來的主題句abcd(具有哪些前提,是否過於講特殊當成普遍,是否有充分的例子或理論支持),試著想想這些abcd的關係,試著想想作者在串連abcd是否有跳躍(中間是否應該插入個e才能很順),試著想想為何一定abcd,為何不能是abdc 或者abXd(X代表的是作者沒有指出的東西,但是你認為有關連的的,這裡你一定要用心一點想,不然你很自然而然地被作者說服了,但是其實不是很知道他怎麼說服你的),試著想想,如果換你接手寫(以你現有的知識當材料),接下來的章節安排可能有怎樣的內容,結論可能可以結在那邊?
通過這樣的閱讀與思考,基本上你應該能掌握作者的思考角度與方法。但是,接下來,你是不是應該趕快依序讀接下來的章節呢?其實,在進一步深入這本書前,你應該要馬上翻到這本的結論,看看這本書的結論跟你的預期有多大的落差,有沒有讓人眼睛一亮或者感到震驚的地方(是你對於本書的軸線掌握有誤,還是作者真的有過人之處?)。對於導論與結論的閱讀(請重複步驟A跟步驟B),基本上決定了這是一本對你而言是怎樣的書(太難或太簡單),你需不需要深入到這本書的內文裡(參考你的時間、壓力與為何要讀這本書,請自行決定)。
上述的步驟,基本上是對於一本書的一個很概略性的掌握,需不需要深入這本書,要你自己決定。但是,無論你怎麼決定,上述關鍵的步驟A:請抓主每段的主題句,與步驟B: 請自己善用連接詞串連你抓出來的每段論點,乃是最為重要的法門(你應該用不同的標誌,去標誌A、B,進行結構性的摘要)。因為,如果你決定繼續讀這本書,除了不斷應用這兩個步驟在閱讀裡,你還要進一步想想,步驟C:每一章的主要命題,D:主要命題ⅠⅡⅢⅣ間的關係。同樣地,你必須想想為何是ⅠⅡⅢⅣ的關係是不是有跳躍,為何不能是ⅠⅡⅣⅢ、ⅠⅡⅢⅤ或者ⅠⅡFⅢ(F代表的是作者沒有指出的東西,你自己想的)。
如果你已經能做好上述的閱讀的根本,接下來你要留意的是作者所提供的其他訊息,其中關鍵的是他所引用的例子、學者、著作與註釋。這其實是進階到主題性閱讀的關鍵,你其實應該要跟到這些參考書目與註釋裡面去,累積相關的學術性背景知識。不過這已經是大學部高年級與研究所的訓練,在此我就不多談了。
當你知道上述的閱讀步驟後,你就應該要試著作摘要,來整理書的內容。我相信大多數的人讀書都有劃重點的習慣,但是,卻沒有把重點連起來的習慣,也沒有抓作者論證脈絡的能力。因此,在上述的閱讀步驟裡,我很強調步驟A:請抓主每段的主題句與步驟B: 請自己善用連接詞串連你抓出來的每段論點)。你的摘要正是要把上述的兩個步驟整理出來,透過適當的連接詞(首先、再者、其次、因為、所以),加以串起來,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並且不會偏離作者的論證脈絡。但是,這裡仍有幾件事情要注意:首先,你的摘要寫作不是寫給自己看的,而是寫個某一個特定讀者看的,因此你應該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串著句子。在你的摘要裡,不該太常出現我覺得,我認為,反而應該多多出現,作者指出,本文指出。
其次,正因為作摘要涉及到你要介紹這本書給特定讀者,同時,還考慮的書的難易(特別是文字抽象程度與概念密度),個人的閱讀能力,因此,摘要粗與細就會成了一個大問題。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我認為你可以試著下列的步驟來掌握作摘要的功夫:一、依書的難易程度,以10-20:1的比例來作摘要。換言之,一本300頁的書,你大概可以摘成15-30頁的摘要。二、上述的摘要,你可以進一步將它濃縮,做出摘要的摘要,比例大概是5-10:1,因此,一本300頁的書,至此被你濃縮到1-6頁。這份『摘要』可以變成你的上課報告或者讀書心得報告上的摘要,告訴老師或改報告的人,你到底讀到什麼。
透過上述的功夫,你應該知道閱讀跟作摘要看起是很死的功夫,但是卻是很重要的功夫。透過這樣一種逼自己串,逼自己想,逼自己精讀的功課,不但有助於你對於書的掌握,幫助你記憶,還可以訓練你的思考與寫作,作個幾本書之後,你慢慢地就會有對於閱讀不同的體會。然而,你或許不免會好奇,那你自己的思想呢?你的批判性閱讀呢?你的心得呢?我認為,如果你上述的功課已經作的不錯了,你慢慢就會發現,作者在論證時,一定會有很虛的地方,一定有避重就輕的地方,一定有理所當然與似是而非的地方,批判它、改進它,就是你的思考發軔之處。當然,有些問題或許你只是有所困惑與質疑,但是缺乏解答,那麼多查察資料與相關爭議與評論,就是接下來的功課了。如果,你走到這一步,恭喜你已經準備踏上高年級與研究所程度的主題性閱讀了
http://azym1998.blogspot.tw/2007/09/blog-post_27.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