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惱何處生?──見暄法師
過去我總覺得「瞋心」需要有外境對象,但在這段撰寫畢業報告期間,發現自己就是那個對象。時間的壓迫,寫作能力的不足,邏輯分析的薄弱,語句的不完美……諸如此類的,讓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呈現緊繃的狀態,心中生起逃離心和排斥感。
此時我不禁想起一則故事,故事敘述一位年輕人在無意間得到一條金絲線,金絲線有一種很神奇的功用: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事,不願意發生的情境,以及不想面對的壓力,只要拿起金絲線拉一下,不快樂的時光便會一股兒溜走,載走那些不想遇到的過程。年輕人自從得到這條金絲線之後,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使用金絲線,後來他發現自己漸漸地衰老,覺得自己的一生中枯燥乏味,沒有精彩可言。他非常後悔擁有這一條金絲線,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回到一開始沒有使用金絲線的時候。故事很明顯地告訴我們,歷經生命的每一個過程都是很可貴的,即使是不快樂或不願意發生的事情,皆是生命的資糧。這些啟發性的思考我們都能瞭解,但是當自己遇到不想面對的壓力時,就好比寫論文的過程,很想擁有那一條金絲線,能夠在沒有歷經壓力的過程下,便把論文寫出來。
我想寫論文也是考驗一個人的耐力,耐力是一種安忍的狀態。《入菩薩行論》云:「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瞋盛毀自他。故應盡斷除,瞋敵諸糧食;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瞋惱是從那裡來的呢?瞋惱心生長的因緣可歸為兩大類:「強行我不欲」和「撓吾所欲」。在偈頌將此二者比喻成「不安樂食」,也就是長養瞋恨煩惱的食物。雖然寫論文有「在限定時間內需產出作品」的外緣壓力,但內心的喜歡與不喜歡才是瞋心的主因。有時在無意間會怪罪外境、外緣讓我生氣,認識滋養瞋敵的食糧後,幫助我找到生瞋的根源。而且往往外境、外緣並不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心境可以自我控制。
從金絲線的故事與自己論文寫作的過程發現:我們常有逃避的習性,而這種逃避抗拒的心態,來自我們無法忍受,周遭不快樂的境,認為有一個對象讓自己生氣。在寫論文時,我一直思考這不快樂的境是什麼?好像自己就是那一個對象,逃避與抗拒的心態是自己的不安樂食,唯有改變,令自己安忍才是自己心的轉換。
摘自:香光尼眾佛學院《青松萌芽》第20期
香光資訊網 http://www.gaya.org.tw/
公告版位
- Dec 17 Wed 2014 11:23
瞋惱何處生?──見暄法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