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不可怕】
生命的破繭時刻
生病時,人們就像繭中的蛹,看似動彈不得,
如果能體認到桎梏我們的不是「身體」,而是「心」,
試著減少用「心」執著於「身體」的痛苦,
期許自己的心像蝴蝶,相信生命終有破繭而出時刻,
將像蝴蝶遨遊天際。
■ 邱惠敏
「在診療室中,一個人忐忑不安地等待著醫生宣布檢驗報告的結果,醫生希望受檢者要有心理準備……」看到這裡,也許會心想這又是電視節目老掉牙的橋段,不用猜也知道結果一定是「不好」,而且「來日不多」。如果有一天,這般的劇情真實地在自己的身上上演,我們還能瀟灑地關掉電視,不去看就當作沒這回事發生,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也許,我們可能和劇中的主角一樣的反應,感到世界末日來臨,呼天搶地說:「天呀!怎麼辦我就快死!醫生求您救救我,我還不想死!」或是憤怒地拒絕接受說:「不可能!一定是醫生您搞錯了,我身體一向很硬朗。」還是,表情木然地不知如何反應,腦筋一片空白,嘴中直念著:「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
台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教授兼所長林佳靜認為,以上的反應是多數病人一得知自己罹患重症時的寫照,常常交雜著否認、憤怒、憂鬱及沮喪等情緒起伏,最後,病人恐懼的便是生命可能因此畫下休止符,世界將要遺棄他們,
人生不得不被迫面對死亡。
雖然每個病人的情緒表現不一,大抵都在一陣陣的否認情緒後,接下來便是沮喪或哀傷,隨著病情的確定,由於病人的情緒低落,常常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會因為過度哀傷而體重直線下降,身心接受著很大的煎熬,病人的生活品質也隨之降到谷底。
罹患重症後,尤其是癌症,對患者來說,無論在身心或是生活上產生很大的衝擊,不僅要面對接踵而來的治療,打亂既有的生活節奏;在內心上亦會有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以及死亡的陰影,如果此時再加上一些傳統的觀念,認為一定是祖上不積德或是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才導致生這種「絕症」,得到癌症就像傳染病,讓人唯恐避之不及。此刻的癌症病人身心都猶如被繭包裹住的蛹,懷疑生命真的有破繭而出的一天嗎?
學習水的態度,隨順生命難關
佛法視一切象象都是會「無常」變化,罹患重症跟一般感冒、生小孩、自然老死、意外身故……等,本質是相同的,不論人生的悲喜一樣都是因緣和合,當因緣具足時便發生了,而人總是習慣性對苦、痛、挫折等等排斥。當醫生一宣布我們罹患重症的剎那,不管,我們對此作出憤怒、拒絕、悲傷、絕望……的反應,這些都是「情緒」的反應,佛法看待這一切情緒都是來來去去,生生滅滅,不是恆常不變的。而佛法認為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四大不調就會生病,身體狀況本就會變化,但是人往往「執著」於身體上的痛苦,而產生痛苦的情緒。「生病」與「健康」不是二分法,都只是世間表象,聖嚴法師曾說過:「心理生病的人才是不健康的人。」
重症病人應該體認生命的本質就是水一樣,因應容器的不同有不同,或是所處不同而不同,不會執著我要成為一瓶水、一條溪流或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在人生的河流上,我們碰上了「重症」這顆大石頭,水依然繼續往前流,不奢望石頭自動消失,也不受困於情緒的漩窩中,甚至激起美麗的浪花,這也是我們所要學習的生命態度。
我們也常看到積極求生、意志昂揚的病人,不只極力尋求好的醫療照護模式,可說是勇敢的「面對它」,也會尋求較佳的自我照顧模式去「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心中的不安與罣礙,對病程也較容易產生有良好的助益。林佳靜教授認為當一個人有了生命的鬥志,心理情緒便會朝向正面思考,一旦情緒有好的引導,身體的確會產生好的免疫功能,免疫力增加後,病情自然便會好轉。
別讓預期性悲傷啃噬身心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講師暨主治醫師黃宗正也提醒患者不要一直陷在情緒的糾結裡,過度悲傷就像鑽牛角尖一樣,愈鑽愈深,愈深愈無法自拔,一個重症病人如果一直處在預期性悲傷的情下,病況只能每下愈況。病人沈浸在過度想像中,對病情亦無幫助,再加上重症的治療通常漫長,黃醫師建議病人在歷經時光去等待治療,既然無法叫大腦不去想重症的相關事情,可以試著利用一些人、事、物去轉移自己的焦慮或憂慮,打破老是停留在過度想像的惡性循環中。
此時可借助佛法的方法,例如禪坐、注意呼吸、念佛號,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找親朋好友訴苦,將心中的疑慮、擔憂說出來,便能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訴苦具有雙重治療效果,一方面病人渲洩了情緒,已達到某部分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有了聽者的支持而能達到第二重的治療效果。
當遇到性命交關時刻,難免會擔心、害怕,過度的自我想像,都是無謂的自我困擾,唯有誠實地面對生病、自己,才能更坦然的接受各種結果,例如,在美國曾有一位信眾很擔心即將進行的手術,因為醫師告訴她成功的機會是一半,她十分擔心進了手術房再也出不來,而求助於聖嚴法師,法師對她說:「將身體交給醫師,將性命賦予龍天。」勉勵她安排好醫療,對醫師要有信心,將身心之未來寄託佛菩薩,因為多餘的擔心對於病情是沒有幫助的。
重症,生命共同學習的課題
當人們罹患重症時,在他們生命重要的時刻,身旁的親友也是支持他們去面對、接受的一大助力。乍聽罹患重症的消息,不論當事者或是親友必然很難接受,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生活上的改變,要事事以患者為優先。在此種情況下,慈濟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師石世明看到病人會將整個世界變成單純的二分法,那便是「一邊一國」!健康的人是一國,生病的人一國。
而且,石世明也提醒陪病的家屬,別再以病人原來的社會角色去期許他們,最重要的一點是別「同情」病人。丹津‧葩默在《心湖上的倒影》描述當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生重病時,她認為真是糟糕,還向另一位法王訴說,這位法王回答她說:「那是因為你的心認為大寶法王生病很糟糕。」事實上,大寶法王與那位法王都認為不管生病與否都是人生很自然的過程,為何要讓心感到糟糕呢?
健康的人最好學習慢慢放下「社會的自我」後,才有可能漸漸走入病人的生命中,這些生命事件是需要健康的人努力去學習的。同時,不僅生病的人在學習如何面動生命的衝擊,家屬也是藉著陪病中會學習到以前毫無機會學習的生命功課,也往往在病人的生命到了最後時,才覺得自己與病人之間又重新認識了一次。
超越病苦,向生命微笑
生命的痛苦來由,桎梏我們的不是「身體」,而是「心」。當生病了,我們總想著身體的痛苦,用「心」執著於「痛苦」這件事。《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原是人人稱羨的時尚雜誌總編輯,一覺醒來,卻因中風躺在病房裡,雖然他只剩眨眼睛這唯一的溝通能力,仍用一眨一眨的在旁人的協助下,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完成這本鼓舞人心的鉅作,其毅力與堅持戰勝身心的苦痛。作者以潛水鐘比喻自己因癱瘓而被囚禁在軀體裡的困境,而以蝴蝶象徵自己的心靈,靠著想像力具有心的自由,生命依然可以破繭而出,像蝴蝶遨遊天際。
佛法說生命的本質是苦,而這苦又是因為「心」執著於「身」,我們平常都不太容易感受,生病是讓我們真實感受苦的時機,也是認識身心、透徹生命本質也是生命的破繭時刻。在透視了生命的本質後,轉個念頭,心不再受病痛所綑綁,不再受身體的驅策。
平常人改變心情、跳脫情緒原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今,身患重症的人想擁有平常心是更加的不簡單,但是只要透過不斷的練習,漸漸也能感受到身苦心不苦的佳境,就像《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鮑比一樣。佛法稱這個為「轉念」,身體生病是事實,但是心並沒有得到重症,讓身體歸身體、心歸心。聖嚴法師在《歡喜看生死》書中,曾說過:「轉念並不會太難,如果自己想不開,轉不過來,就把心胸敞開,藉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多讀、多聽、多想。」正如,法國有一句諺語說:「對一顆願意的心來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聖嚴法師在《人行道》的一篇〈謝謝癌菩薩〉中也提到有位信眾,在受到癌症之苦的身體折磨後,反而敞開心胸去看待事物,還稱自己的癌細胞為「癌菩薩」,感謝癌菩薩讓她觀照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生病,尤其是重症,雖是生命的衝擊,卻也是轉機。
《我賺了三十年》的作者李豐,本身是醫師卻也罹患癌症,在生病的風暴時刻,實實在在體會到佛法說的「苦」,卻也讓她重新認識身體與瞭解生命。李豐再度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用「反省」改變生活習慣,找回自己的健康;更用「感恩」的心看待生命的一切考驗,癌症反而讓她懂得付出、真誠關懷,現在她更現身說法,讓罹患癌症的病友瞭解只要願意改變,生命絕對會呈現不同的面貌。如果不是這一場病,她說她可能是位不懂得病人的苦與心的醫生。
聖嚴法師在《歡喜看生死》一書中,也提到:「生命的意義在於『無常』使人獲得積極的啟示,因為體認一切人事物是變異無常,而使人更加珍惜及善用人的生命。」許多重症病患,從中學到慈悲,例如乳癌患者蔡慈因積極擔任義工,與其他病友與家屬們分享,希望以自己過來人的身分來幫助更多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