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化,從逃避到放下
■ 楊蓓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有時我會讓學生去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當他們用一些心理學的架構去看待自己的生命歷程時,很多學生開始恐慌──原來自己是這樣子在過日子、原來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原來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可愛……,發現那麼多「原來」的過程中,因為這些負面情緒的關係,我們不容易從螞蟻的位置跳到飛蛾,也不容易從飛蛾的位置跳到人的位置,也就是說看待這個世界的視框不容易改變。
心理學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從飛蛾的位置看到螞蟻的位置,就可以幫助人們看到心理害怕、恐慌的狀態,而且也看到人們在害怕什麼、恐慌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在我接觸佛法、禪修以後,會開始嘗試在心理學的領域裡,將佛法的概念跟心理治療連結起來。
放下,是為了提昇生命
人活在負面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同時,事實上,這些過程也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付出,看到自己過去在螞蟻的位置上所做的努力,也看到自己如何在形塑自己的過程中,出現了這些負面的狀態,當我們看到這些東西時,就已經站到了飛蛾的位置。
佛法,讓我們看到了人的位置,從人的角度看到飛蛾、看到螞蟻,於是有一個更寬廣、更超越的視框來看待生命現象,當人可以建構起這樣的視框,就比較容易放下。
心理學常教導人怎樣去處理情緒,教導人怎樣去幫助自己離開目前的困境,雖有各式各樣的方法,可是仍然停留在這一個空間裡。這樣的一個空間,對某些人而言可能夠用了,可是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極致追求者而言,卻需要以這個空間為基礎,繼續提昇生命視野。
所以,從逃避到放下,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慢慢走上來,這情形有一點像火箭升空時,走過一個階段,燃料用完了,要把它丟掉,才能夠繼續往上走;繼續往上走,又丟掉一些燃料,放下一些東西。這是一連串的轉化過程。
當人願意活在面對逃避的日子裡,在逃避中看見自己的混亂;然後,從混亂裡找出一個超越的視框,來看待自己,這個尋找、整理的歷程,是轉化,當視框清楚地發揮功能時,這時候已經超越出來,可以把原來的東西丟掉了。這時再繼續往前看,生命就會變成一連串的超越和轉化的歷程。
接受自己,才能轉化
超越跟轉化有何不同?「轉化」在心理學上較常用,而「超越」則常用於修行上。
「轉化」是幫助一個人如何處在螞蟻的層次裡,認識他的喜怒哀樂,知道如何應對整個社會生活,如何跟人之間來往,然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在這個歷程裡一點一滴地走出來,因為是用走的,所以一步一腳印清清楚楚的。譬如,當我為大二學生上心理衛生課時,我讓學生試著看到自己原來是怎樣在過日子的,也就是說,試著不再逃避,面對自己,有些人開始出現恐慌,難道要這樣否定自己的過去嗎?其實,否定本身就是逃避,接納,才是面對,所以,有勇氣的人會面對,沒勇氣的人就逃掉了。
因此,有勇氣的人便會更看清楚自己,看看能不能看個更明白,但往往明白到某一個程度時,就會出現一個關卡,那個關卡就是能不能夠接受,甚至欣然接納,接納發現自己是「這樣一個人」的發現。
人們都願意從一個比較正向的角度來接受自己,比較無法接受自己活在矛盾、衝突中,也比較難接受自己是不夠好或自己骨子裡還是有一些想要使壞的因子存在。我們在自我的形象裡常常期待自己像個聖人,就自以為自己是個聖人,事實上這也是逃避的狀態。
當我們一路發現自己這些負面的心理現象時,有的人選擇逃走,不承認這些,然後又重新回到原來的路上繼續走,他們選擇了虛假。那些有勇氣的人選擇一路看下去,開始接納自己真的沒有像自己想像的那麼好,這時候,過去否定的東西就開始慢慢又回來了,然後一個、一個地接納,而且發現原來不能接納的那些負面的東西開始轉變了。例如,一個嫌自己胖的人,因為自己無法面對時,所以心中暗暗討厭自己的胖,同時又最討厭別人說自己胖,別人為了不惹他生氣,弄壞關係,也就閉口不談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出現了。但是,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胖,雖然無奈,卻也接納,此時面對周遭的人自然坦然,甚至可以自嘲自己是「肉鬆」,人與人之間相處,就容易親近了。此時,肥胖只是有礙健康罷了。
所以轉化的歷程是緩慢的,是我們不停地和自己做功課的歷程中,讓那份接納慢慢開始出現,當接納開始出現時,會發現原來在意的那些矛盾、衝突、痛苦轉變了。當人不敢面對自己時,那些不敢面對的東西永遠不會變,如果不去理它、不去看它,就永遠不會改變;如果開始去理它、去面對它、去看它,它便會改變,然後慢慢地改變到可以接納的狀態。
有人更高明,不單是接納它,還悅納它,因為在轉化歷程中,反反覆覆地思索之間,發現「眼中釘」對自己竟然有正面的意義,心裡很高興地接受了,把接受的東西轉變成可以用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能力。這是心靈上的資源回收,也是生命視野的開展,由逆境中走過來的人,由內在衝突走到心靈安定的人,都必然有過這樣的經驗,進而以不同的角度來詮釋自己的生命意義。
在這樣一個接納的歷程當中,我們慢慢地站在更高的位置,看見原來自己以前所認知的世界是這個樣子,在接納的那一剎那,這個世界就像火箭放下用完的燃料一樣,已經放下來了。所以「放下」與「放棄」是不一樣的,大多數的人選擇放棄,放棄是一種逃避。如果你可以把不願意面對的東西拿來當作一個材料,然後再去用它,當真的用到某一個程度時,原來對它的認知就真的放下了,這才叫「放下」。從逃避到放下的這一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轉化」。
超越,驟然的改變
什麼叫「超越」呢?心理學所講的超越,是一個人的驟然的改變,驟然就是極快速的改變。靈性的超越是常見的,例如,開悟是頓然發生的,所以,它也是超越的一種。我們不能夠預期超越這件事情,因為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發生,它也可能終其一生不會發生。
其實超越本身有可能是一個更大的逃避,這是需要自我檢視的,就是當自認為自己放下,自認為自己超越時,有的人採取的方法就是驟然的切斷,不論對於事情或對於關係,很多的人並不是突然間放掉了或放下了,而是在面臨巨大痛苦時,心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下,驟然的切斷、斬斷、否定,那其實是一種防衛機轉,切斷了身心的負荷,而自以為在靈性上獲得解放。這一類的超越是短暫的,因為人之所以為人,還是有人的限制,一個靈性有所超越的人,終究還是要面對身心的安定與平衡的。否則這些身心的負荷到頭來還是啃蝕著靈性的發展,有時甚至會變成一種精神疾病。
這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有的年輕人談戀愛談得轟轟烈烈,一旦感情生變,一方承受不了那份被拋棄或被背叛的痛苦,於是開始對那一份關係斷然的否定,覺得自己從來沒愛過這個人,或是趕快換一個男朋友或女朋友。再舉個常見的例子,有的人小時候家庭經驗非常的辛苦,因為自己年幼,說不出來那個苦,所以從小到大心裡就存著一個念頭,只要有一天有能力,絕對不要再在這個家待下去,興起了從家裡逃掉的念頭。當他有能力逃掉,斬斷關係,不再跟家人產生任何連結時,他得到表面上的平靜。這些都是斬斷的經驗,這種經驗其實對一個人是一種很大的痛苦。尤其台灣這幾年災難不斷,有很多生離死別的災難事件發生,在這些災難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很無奈的採取了斬斷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痛苦,好像很快地就跳到一個適應良好的局面,那不是超越,而有可能是更大的逃避。
轉化與超越並進
如果我們真的要在現在的空間裡過得安穩、心安理得,轉化跟超越這兩件事情是同時並行的。用一步一腳印轉化的方式,來讓自己看見自己的生活世界是什麼樣的風貌,當我們可以從這裡面慢慢地走出來,可以面對虛假的狀態,就可以繼續往下一步一腳印的走,就算不能開悟,生命中的超越還是隨處可見。例如,對某些心結的豁然開朗;對某些事物在驚奇中發現意義;在某些關係中經驗的深刻共鳴……。
其實,人人都有他的逃避,可是人人也都有放下的機會,人在逃避的過程當中,一層又一層地去面對自己,然後一層又一層地放下自己,在這一個轉化歷程中,大大小小的超越就會發生。如此的歷程即是一個人格成長成熟的歷程,也是人品提昇的歷程。
如果我們希望生命的價值能夠不停地往深刻處發展,這條路是沒辦法逃避的。所以,這幾年我常常鼓勵人們參加修行活動,因為心理學在我們的文化裡是舶來品,而在我們自己的社會文化脈絡裡,內在世界的探索是一種人文取向的自我期許,因此面對自己的存在,就成為修身養性的自我要求,而這種自我要求又常落於倫理道德上的批判,這個包袱其實是很沈重的。這個沈重,不是讓我們落於孤單,就是落於一無是處,對現代人而言,要從孤單中轉化為親密,要從一無事處中放下,找到安身立命的意義所在,真的只有在不斷地變動中面對自己,觀看自己,一步一腳印地修正自己的言行,所有的理論,都只是反思自己的參考架構,轉化和超越是方法,也是歷程,心自然會走到明白之處。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72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