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撰文者周志建} 

◎你真的愛自己了嗎?

表面上看起來是「認真、負責、不放棄」,事實上是「貪心、恐懼、不愛自己」。

人不能騙自己。要不是生病,我永遠停不下來,也永遠看不見生命「底層」的自己。

我一直以為我夠愛自己了,其實不然。

生了這場大病,才讓我發現:其實我根本不夠愛自己。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也不會突然生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如果你不愛惜身體,長期忽略它、糟蹋它,身體自然會衰敗給你看,這是自然的道理。

身體其實有它自癒的能力,你只要每天睡眠充足、休息足夠、飲食適當、經常運動,保持身體健康絕對不是難事。但人就是這樣,「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越是簡單的事,我們越做不到。為什麼?

因為「習性難改」,因為人不夠愛自己。我說的是我。

生病後,我深刻反省:為什麼我會生這場病呢?

理由很簡單:我太忙了。忙是一種習性。我做太多事情了,我沒讓自己好好休息,這就是不愛自己。

回首那幾年,從碩士一直念到博士,邊念書、邊工作,經常東奔西跑,每天像陀螺般,轉個不停。表面上忙得充實,看起來風光,雖也小有成就,但如果你問我快樂嗎?其實也還好耶,不能說不快樂,但當你疲憊時,是絕對不可能快樂的。

人很貪心。當年一邊念書、想趕快畢業,同時又一邊工作,蠟燭兩頭燒,我的能量自然消耗殆盡。

那幾年我的生活老是被許多「待辦事項」追著跑,每天都在「達陣」中度日,心跳經常很快、呼吸很淺,甚至有時胸口悶。

後來我把這些症狀說給朋友聽時,這才發現:好多人其實都跟我一樣。這是現代人的文明身心症狀,大家的生活壓力都很大。

壓力大是因為太忙,我們要做的事太多了,這是現代人共通的宿命。無解。

忙碌的表象是「認真、負責、不放棄」,事實上是「貪心、恐懼、不愛自己」。人不能騙自己。要不是生病,我大概也永遠停不下來,永遠看不見生命「底層」的自己。

什麼是生命底層的自己?就是人內在深處所隱藏的動機、恐懼與習氣。

我雖比一般人勇敢,敢去做我自己喜歡的事,但有時,我也很軟弱。

那些年很多的工作邀約,我幾乎是來者不拒,為什麼?不是為了錢,是因為我不敢拒絕別人,我不想讓別人失望。

我內心的聲音總是:「別人是看得起你才找你,你怎麼可以拒絕呢?」

有時候,我把自己看得太「大」了,以為:我很重要,別人沒有我不行(哈,這絕對是自大,沒錯)。

又有時候,我又把自己看得太「小」了,好像我理所當然應該去配合別人,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不管是把自己看得太大或太小,最後的下場都一樣,把自己累個半死。這就是—不愛自己。

過度操勞、身心疲憊,幾乎是現代人的通病,我也是如此。

活在功成名就的「成就模式」裡,每個人面前都掛了一根「胡蘿蔔」,讓你不由自主地往前走,我們都是那頭「不斷往前、停不下來的驢」。你不用否認。

但這不能怪我們。

主流價值標榜的成功、競爭、名利、成就,誰能抗拒?我們總被期待要「加油」,而不是「踩煞車」,不是嗎?為了那根「胡蘿蔔」,我們被迫一直往前。

再仔細看看我的父母,他們都是這樣的人:認真打拚、工作努力。我不是說認真不好,但當「工作」的價值高過一切時,生命就被扭曲,人就被物化了。

一旦人成了工作的奴隸,就會變成沒感覺的機器;當活著只有「責任、義務」時,生活就會變成「只有一種顏色」,這樣活著很無趣,缺乏美感。

為何我們需要活得這麼努力?仔細辨識:努力的背後,心裡面最底層所潛藏的,難道不是「恐懼」嗎?

人的生存焦慮,無所不在。

這樣的生存焦慮,是一種社會集體潛意識。這是社會所「建構」出來的恐懼。

我一直以為我活得夠灑脫,沒有生存焦慮的問題,其實不然。

我發現:在我的努力裡,其實也遺傳了父母的「生存焦慮」。內心深處,其實有一個我,也期待功成名就、也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與讚賞,不是嗎?我承認。

我的個性很急,在這個「急」裡面,就有功利,甚至充滿「恐懼」。那是一種「害怕事情沒有做好」的焦慮。它潛藏在我身體裡,時時偷襲我,這種「習慣性的焦慮」,在我父母身上隨處可見。

感謝上天,讓我生病,於是我才得以慢下來,可以看見我的急。如果不看見,我永遠無法擺脫這個「急」病。

現在,我終於慢下來了。但你知道嗎?要變「慢」,比變「快」更難。不信?你看你是怎麼走路的就知道。我們早已習慣快速了。

快、急、多,幾乎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這同時也是效率與成功的代名詞。成功沒有不好,但我越來越懷疑:為了快速成功而犧牲生活的美好,這樣值得嗎?這樣的成功,還算成功嗎?這樣的成功,帶給我們的是幸福?還是災難?

其實我根本不愛自己。如果我愛自己,我絕對不會拿健康來換取虛幻的成功。如果我愛自己,我會讓自己過更有品質、更有質感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在那裡「衝、衝、衝」,不是嗎?

做為一個心理師,如果連我自己都不愛自己,我如何教會別人這件事?那是虛偽。我不想做一個虛偽的人,我要做一個真實的人,我要愛自己。

◎擁有不如享有

其實我們都已經「擁有」夠多東西了,但卻一直都沒時間或忘記去「享受」它而已。

那天早上起床,一打開陽台的窗戶,哇,一道陽光輕輕地灑在紫色牽牛花上,今天是好天氣。心裡因為這樣的陽光、好天氣,也莫名地欣喜了起來。

靜坐完,準備早餐。早上我自己打豆漿,喝著香醇的豆漿,心裡想著:「這麼好的天氣,可不能浪費。」於是,吃完早餐,揹起背包,我決定就近去木柵貓空山上走走。

騎機車不到半小時就到山腳下(這是住台北的好處,一下子就可以上山、下海)。順著山路,一步一步走進森林,雖然有點喘,但我的心跟天空一樣,清朗無雲。

一路上,深紅、淡粉的鳳仙花點綴在樹叢間,幾株粉紅櫻花燦爛開著,山茶樹、樟樹、相思樹、檜木、楓樹、槭樹⋯⋯一路相迎。微風裡,各種樹木的香氣撲鼻,甚至還有陣陣花香,一路往上爬,我越走心越開,心曠神怡啊。

喔,好久沒來了。多年前,我經常上貓空的。怎麼這麼久沒來呢?

我幾乎忘了這個地方的存在。走在微風裡,陽光穿透樹梢映照到地面,此刻心中感到無限平和。我感嘆著:「擁有這麼棒的生活環境,我卻沒來享受,真可惜呀。」

沿著綠蔭山路走,一旁小溪涓涓不斷,一路欣賞著各式各樣的奇花異草,叫我目不轉睛。

然後,一個山路轉彎,一棵茂盛的大樟樹出現在我眼前,樹上好幾隻松鼠唧唧叫、跳躍在樹枝間、玩耍追逐著,我在樹下,看呆了。真是有趣。於是,我不禁想起「擁有與享有」這件事。

對呀,我不需要去「擁有」這座山,但只要我願意,走進大山裡,我就馬上可以「享有」這座美麗青山了,不是嗎?

我當下領悟到:擁有與享有,其實是兩回事。

很多東西,你「擁有」未必「享有」。同樣的,很多東西,你不一定要「擁有」,卻一樣可以「享有」。

就像我不一定得去買房子(擁有所有權狀),但我可以租房子(享有)的道理一樣。這件事我老早就想通了。台北房價高得嚇人,一般薪水階級至少得20年不吃不喝,才能「擁有」一間房子,所以我老早就放棄在台北買房子這件事(除非我中樂透)。

如果你不要執著,放棄非得堅持要擁有那張「所有權狀」時,租房子一樣可以住得很開心。在台北租房子的第三年,我給自己買了全新的沙發、音響,重新油漆粉刷牆壁,讓我的家煥然一新。管它租的、買的,反正「我人在哪裡,家就在那裡」。一旦打破「這房子一定要是我的名字,才是我的家,我才會有安全感」這樣的框框時,人就自由了。

不斷地擁有,是現代人的生活型態。透過購買、擁有,人其實是想填補內在的空虛,但心裡那個「洞」,其實永遠填不滿。再多的名利、地位、物質、名牌,其實永遠無法讓人滿足的,人照樣空虛。相信我。

擁有不等於享有。我有鐵證。

某一年過年,我發起狠來清理家裡(對,做這件事需要很大決心與狠勁)。我的冰箱裡「擁有」很多東西,我都捨不得吃。結果所有的好東西,包括一盒德國巧克力、頂級的干貝醬、託朋友團購的韓國黃金泡菜,統統過期,二話不說,全部丟掉。我的衣櫥也是如此,好幾套西裝已經將近十來年都沒穿,至少有一半牛仔褲、襯衫也都整整齊齊掛在衣櫥裡,被我打入「冷宮」。不只食物、衣服,那次過年,我清出了五大袋的東西,這些東西堆放在某個角落,好幾年連碰都沒碰過。我確實「擁有」它們,卻不曾「享有」過。

囤積,是匱乏的象徵。想不到我跟我老媽一樣。

有一年冬天很冷,寒流一波接著一波來襲。晚上上床前,我都會拿吹風機吹一下棉被,才敢把身體捲進去。

有一次聚會,朋友小蕙說她今年冬天買了一台烘被機,睡前她都會先打開烘被機去暖被,等到進入被窩時,「喔,被子好暖和、好享受喔!像在天堂一樣。」朋友說起這件事的時候,臉上立刻堆滿了幸福。

就在那個當下,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咦,我好像也有一台烘被機耶!?」是嗎?

睡前,我翻箱倒櫃,終於找出了那台被我遺忘的烘被機(其實是去年才買的),當下很開心,卻也很懊惱。

然後,我開始烘我冰冷的棉被。10分鐘後,我鑽進入被窩裡,「喔,好溫暖、好舒服喔。」當下,我也擁有了朋友幸福的笑臉。但就在享受被窩溫暖的同時,我心裡卻也冒出一句話:「幹,怎麼到現在才拿出來。」(哈)

這兩件事不禁讓我去思考:會不會其實我們都已經「擁有」很多東西,但卻都沒時間、或忘記去「享受」了呢?這個領悟,叫我大吃一驚。

不管是山上的美景、冰箱裡的食物、櫃子裡的烘被機,甚至衣櫥裡的衣服,都是被我遺忘在某個角落裡的「有」,而我卻看不見,反而一直努力往外在尋找、搜刮「更多東西」,簡直荒謬。

擁有不如享有。真正能「享有」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不是嗎?

那晚,溫暖的被窩讓我一夜好眠,真的很幸福。

早上醒來時,我告訴自己:與其繼續「擁有」、不如先去「享受」我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吧。不然,擁有再多都是白搭。你說是嗎?


療癒小語

☆ 很多東西,你不一定要「擁有」,卻一樣可以「享有」。

☆「擁有」,不等於「享有」。其實我們都已經「擁有」很多東西,但卻都沒時間、或忘記去「享受」。

☆擁有不如享有。真正能「享有」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

◎不要出賣自己的靈魂

弄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然後問自己:「我到底想過怎樣的生活?」

這是你的責任,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請不要出賣自己的靈魂。

有一天,朋友B突然跑來找我,跟我說她最近很煩、很混亂。

B跟我一樣都是心理工作者,好不容易終於拿到了博士學位,但面對未來何去何從,感到很徬徨。她想去大學教書,想說這樣比較安定有保障,但卻又想跟我一樣,做一個自由工作者,她也想要自由。

你看,人很貪心耶。

生活本來就兩難,當下,我只是問B一句話:「哪一種角色,比較可以讓你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

B茫然地看著我,不解。於是,我只好說故事給她聽。

以我為例。我說:今天早上醒來,我先喝一杯酵素,接著打開冰箱,把一碗煮好的有機黃豆拿出來解凍,然後去打坐。

打坐15分鐘後(有時後更久,看情況),穿上球鞋去公園散步。我在一排綠蔭的榕樹下脈動練氣功,練了15分鐘,再走到一叢桂花樹旁,深呼吸、吸收桂花香氣與能量(這是我的早餐之一)。然後,這才心滿意足地回家。

回到家,我把黃豆丟進果汁機裡,加上半顆蒸好的地瓜,加點熱水,一起打碎,就成了一大杯營養豐富、香甜可口的地瓜豆漿(我發明的,哈)。

接著,安然地坐在客廳沙發上,我一邊喝著美味養身豆漿,一邊看著陽台外的風景,發呆。突然,一隻白頭翁飛到我陽台的蝴蝶蘭上,驚喜。(有一次更幸運,看見一隻五色鳥光臨,叫我開心一整天。)

喝完豆漿,刷牙、洗臉,順便從冰箱裡拿出一塊面膜來敷臉。然後,我才打開筆電,開始書寫(不要懷疑,此刻我是敷著面膜的)。

兩個小時後,書寫完畢,起身,我開始整理家裡。

當我趴在地上拖地時,腦海裡想著中午該去超市買些新鮮的蔬果。對,今天我要煮五穀飯,晚上有朋友要過來吃飯,我想煮一鍋好吃的養生粥請他們吃。想畢,繼續拖地,突然,我聽見自己在唱歌。

這,就是我一天的生活。

我跟B說,這樣的生活沒有好壞,也不見得適合每個人,但是,它適合「現在的我」,這就是我目前想過的生活。

年過半百,我想讓自己過得從容一點、簡單一點。我不想再趕路了。

很多朋友都問我:「志建,你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學位了,為什麼不去學校教書當教授?」

你想想看,如果今天我去學校任教,我還可以擁有如此悠閒的早上、享受優雅的早餐嗎?絕不可能。

如果到學校教書,我知道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而且我得去做很多我「應該」去做、而不是我「想」做的事。到了這個年紀,我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方式,我不想再勉強自己。至於教授的光環,唉,一點都不吸引我。況且,我不是一個需要經濟穩定的人,我也不需要退休金,錢夠用就好,反正我一個人也吃不了多少。我跟B說:「年過50,我只想隨心所欲、做自己。」

聽了我的故事,B雖理解認同,卻依舊充滿了疑惑。

「這樣的生活雖愜意,但會不會太過消極?而且,人真的可以這樣隨心所欲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嗎?這會不會太自私了?」她問。

呵呵,或許別人(主流價值)會認為這樣是消極,那我也沒辦法,我尊重每個人的生活價值與看法。我說過,這沒有對錯,這只是一種選擇,每個人要的本來就不一樣,不是嗎?

但現在這樣,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這是我的選擇,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沒有什麼自私、不自私的問題。

而且,在他人看來可能消極,但對我而言,卻是積極。我很「積極」在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積極」想把自己的健康快樂找回來,你看不出來嗎?

我跟B坦承:以前我也經常把自己弄得很忙、很累、很不快樂。

這些年,我深刻反思,問自己到底想要過怎樣的人生,我才會快樂?我發現:我要的其實不多,我只要過簡單的生活,就能讓我快樂了。

過去,我把自己與生活弄得太複雜了,簡直是作繭自縛。現在,我唯一要的是:簡單、安靜,好好過生活。

人一旦搞清楚自己要什麼,就不會隨著世間的價值來回擺盪、隨波逐流。人一旦知道自已是誰,自然就可以去「定位」自己的人生。

定位人生,就像買車票一樣。你要先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才能買車票。如果你要去花蓮,你絕對不會買高鐵票搭去台中的,不是嗎?

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連自己要什麼、要去哪裡都不知道。

最後,我跟朋友說:「你得先弄清楚自己要什麼,包括你的人生定位。到底要過怎樣的生活,才會讓你快樂?如此,你才有辦法做選擇、做決定。」

B自己也是學心理諮商的,這件事,她絕對可以幫自己,但她必須先誠實面對自己,這件事最難。

要弄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當然不是一蹴可幾。這10年來,透過書寫,我從不間斷跟自己對話,我從不放棄探索自己,於是,如今才能「一點一滴」確認出自己的樣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探索自我,永遠不嫌晚。

這是你的人生,請為你自己負責,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記得,忠於自己。請不要出賣自己的靈魂,否則快樂將永遠不屬於你。

療癒小語

☆定位人生,就像買車票一樣。你要先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才能買車票。

去做你真心渴望的事

我們必須在:你已經「習慣」擁有的東西,及你「想要」擁有的東西之間做出抉擇。

我喜歡旅行。

每當工作一段時間,當我感到心浮氣躁、能量耗盡時,我就知道,該出走去旅行了。經常一個簡單行李,包包一揹,我就出門了。

朋友們經常用羨慕的口吻對我說:「真好,你都可以經常去旅行。」但也有些朋友會用懷疑的眼光說:「怎麼可能呢?你怎能說走就走?」

不管對第一種或第二種朋友,我的回答經常是:「只要你願意,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不是嗎?」

接下來,朋友就會給我一卡車的理由,來證明他們「真的不能」。那些理由不外是:工作太忙、家裡有小孩、老公不准、錢不夠、沒人陪、路不熟⋯⋯

但為了證明他們真的是喜歡旅行的,最後他們總會告訴我:「我會去旅行的,不過得等到有休長假時、退休時、孩子長大以後、有錢以後、找到伴時⋯⋯」

當然,根據我的經驗,幾年過後他們依舊是出不了門的,不管長程或短程的旅行。然而,當他們再遇到我時,那句老話依然再現:「好羨慕你可以去京都賞楓喔,我也好想去⋯⋯」

這樣的話,聽聽就好,千萬別當真,他們只是隨口說說罷了。

我終於知道,要說服一個人去旅行是很困難的,除非他能先說服自己。而人,最難的是說服自己。

於是這又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從前東方太平山上有一間廟,廟裡有兩個和尚。有一天,小和尚問大和尚:「師兄,你今生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大和尚毫不猶豫地說:「我這一生最大的志願就是到西方取經。」小和尚又問:「那你為什麼不去呢?」大和尚說:「哪有那麼容易,這一路十萬八千里,不但路途遙遠,還要翻山越嶺,路途艱辛,重點是,我的盤纏也不夠。」

隔天,小和尚跟大和尚告別,說他想去西方取經。大和尚大笑:「你別傻了,路途很遙遠耶。」小和尚說:「沒關係,我慢慢走,總有走到的一天。」

大和尚還是不放心:「可是沿路翻山越嶺、毒蛇猛獸很多,很危險喔。」小和尚回:「只要我心存善意,盡量迴避,就會沒事的。」

大和尚繼續說服:「可是你盤纏夠嗎?沒錢怎麼出門?」小和尚堅定地回答:「我可以沿路化緣,不然路邊摘些野果吃也可以,不會餓死的。」

說完,小和尚就此拜別。

10年過後,小和尚從西方取經回來了,雖滿臉風霜,雙眼卻炯炯有神。大和尚看著小和尚,面有慚色,默默不語。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如果不付諸行動,所有的夢想都是空中樓閣。其實我們都是那個「大和尚」,我們經常缺乏勇氣,走不出去,不是嗎?

這又讓我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上的經典名言:你必須在「你已經習慣擁有的東西,及你想要擁有的東西之間」做出抉擇。

離開「舒適圈」需要勇氣,放棄「習慣擁有的東西」更需要勇氣。放棄,是一種力量。

為什麼人無法放棄?

還記得幾年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印度片《三個傻瓜》嗎?片中男主角藍丘就是「小和尚」,他聰明、會思考、有愛心、有創意、很有行動力。他根本不在乎文憑,念書是為了樂趣,他勇於挑戰權威及主流價值,是學校的頭疼人物,但他成績優秀、總是第一名,學校拿他沒辦法,所有的框框體制都限制不了他,他是自由人。

他有兩個室友,但兩人成績都不好。有一天,勢利的校長羞辱了他們,於是藍丘陪伴著沮喪的室友B與C,一起頂著夜空,坐在階梯上喝酒。

微醺中,B抱怨著:「為什麼你每年都拿第一名,而我卻總是倒數。」

藍丘回他:「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喜歡工程,機器是我的激情。而你的激情是什麼?」藍丘立刻去翻B的背包,翻出一封信,那是B想去跟一位國際動物攝影大師學攝影的應徵信,但他很膽怯,遲遲不敢寄出。然後藍丘對B說:「傻瓜一個,你深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別幹工程啦,去娶攝影、去發揮你的天賦吧。」

這句話,不也是對你我說的嗎?

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永遠事倍功半。就算你再努力,也很難成功。就算成功,也不會快樂。如果不快樂,你的成功還算成功嗎?我質疑。

一旁的C覺得很有道理,卻也質問藍丘:「但工程既是我的老婆,又是我的情人,可是我還是考不好啊,為什麼呢?請你解釋。」

藍丘看著C,回他說:「因為你太懦弱了,你害怕將來。」(一針見血!)

藍丘抓起C的手,比著他手上滿滿的戒指(在印度,戒指就像護身符)說:「這麼害怕明天,今天怎麼活?你怎麼能專心學習?」

藍丘一語道破現代人的恐懼。我們不都是如此嗎?永遠恐懼未來,永遠只活在未來的焦慮中。焦慮,是很耗能量的。

恐懼、焦慮,是讓人無法做自己的原因。

如果你內心有一個渴望、有一個夢想,放手去實踐吧。因為這份渴望,乃源自於「天地之心」,請牢記《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上這句好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其實,很多恐懼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

有一次,藍丘想安慰焦慮的C,跟他說了一個故事:

小時候住的村子裡有一個守夜的老人,每次夜巡時,都會重複唸著「一切都好,一切都好。」(All will be well.)每次聽見這句話,都會讓他感到很安心。藍丘跟C說:人的心是很容易害怕的,你得哄哄它,不管碰到多大的問題,就告訴你的心:「一切都好,好兄弟。」

C質疑:「這樣能解決問題嗎?」

藍丘回得很直接:「不能,但是你會得到面對問題的勇氣。」

哈,說得好。有時人缺乏的,只是勇氣罷了。

勇氣要從哪裡來?從實踐中來,從行動中產生。

故事將近尾聲,親愛的朋友,感謝你聆聽我說故事。如果這些故事可以激勵到你、帶給你力量,那就太好了。

接下來,請你安靜,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內心的渴望,然後,站起來,採取行動吧,勇敢去改變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即使小小的改變,都好。

畢竟,行動才是王道,沒有行動就沒有改變,請記住這個真理。

療癒小語

☆離開「舒適圈」需要勇氣,放棄「習慣擁有的東西」更需要勇氣。放棄,是一種力量。

☆如果不快樂,你的成功還算成功嗎?

☆我們必須在「你已經習慣擁有的東西,及你想要擁有的東西之間」,做出抉擇。

 

書籍簡介

書名: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
作者:周志建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4/11/24
語言:繁體中文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0441&pnumber=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善 的頭像

    陽陽日記~Sherry部落格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