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生死觀》果慨法師主講

講座第一堂~生者安則亡者安2014-03-10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死亡是人類自然的歸宿。然而,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死亡或親友的離去,若非心生恐懼,即是牽腸掛肚、充滿不捨,為此,法鼓山安和分院特別開設《佛教徒的生死觀》講座,禮請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從家中老菩薩的往生以及多年修行心得引經據典教導我們從容面對生死大事。由於因緣殊勝,201432首場演講當日雲集約550位菩薩前來聆聽,果慨法師以聖嚴師父的叮嚀「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來勉勵大家除了對生死建立正確的觀念外,還要透過誦經、念佛、拜懺、持咒、布施等等方法練習安定身心及捨心。如此,面臨親朋好友的往生才能為亡者創造安詳寧靜的往生環境;同時,也為自己的生死大事締造善終的良因好緣,期望人人都能夠透過佛法的正知見圓滿這一期的生命旅程,邁向另一個光明的旅程!

聖嚴師父說,「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只是,面臨死亡或家人朋友往生時,心裡總是難以面對與接受,如何幫助自己與他人化解對死亡的恐懼害怕,自在迎接這一期生命的結束,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因此,安和分院從今年32起至420一連舉辦七場講座,邀請果慨法師透過《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及《心經》等四部經典引導我們一窺生命的實相,並教導我們如何圓滿人生最後一場佛事。第一場講座即受到菩薩們踴躍護持,聽課人數創下新高,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首先為這場講座做了簡單的介紹,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從佛法的觀點找到順應生死大事的方法,提升對死亡的觀念。

課程一開始,果慨法師先是說明了一年多前家中老菩薩意外往生以及佛事的處理過程。聽著法師娓娓道出老菩薩車禍意外及陪伴至往生的種種,在場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三寶力量的不可思議,也領受到法師以長年修行心得引導一生未學佛的老人家踏上光明往生之路的慈悲智慧。法師分享,當見到老人家車禍開刀後滿是不安的臉龐,心中隨即浮現師父的叮嚀「唯有生者安,死者才會安」,故隨即透過平日的修行法門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也藉此祝福寬慰老人家的心,以至於原本瀰漫在親朋好友之間浮動不安的氛圍頓時也跟著穩定。

之後,果慨法師透過陪伴及對話,向老人家說明死亡是自然的事,藉以安撫老人家對死亡的恐懼,放下執著。同時,還對老人家表達感恩之意,讓老人家知道自己這一期的生命是圓滿的,以此為亡者創造寧靜祥和圓滿的氛圍;另外,更允諾老人家將會原諒肇事者,並陪伴其走過往生的過程,有了這些引導,老人家雖無言語卻笑臉盈盈,也直接讓老人家原本預立以民間信仰處理身後事的遺囑跟著改寫,法師說,這就是「破障」。誠如法師所言,對於往生之前的引導或許人人不盡然相同,但切記一定要讓亡者感受到祥和寧靜,而且真誠的允諾陪伴其度過人生最後的旅程。

果慨法師強調,由於臨命終時,亡者的身心狀況通常容易紊亂,多數人是無法依靠自己的,切記要為臨終者塑造安詳的氛圍,此時不妨念佛引導,當發現亡者起了貪嗔的心則要馬上引導亡者放下,也因此,為亡者做佛事時,最能起作用的其實是與亡者親近的家人,只要那一份心與亡者那一份心相應,就能引導亡者往善處去;另外,透過大眾力量助念引導讓亡者身心穩定也相當關鍵,故助念非常重要,助念時間以十二小時較佳。

藉由果慨法師的分享及其老菩薩的無言說法,讓大家充分理解協助往生者的過程不僅需要正確的觀念,還要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使用方法,才能協助往生者,成就一場莊嚴的佛事。故果慨法師期許菩薩們,身為佛教徒,既要認知死亡是正常的過程,對未來更要有所規劃,臨命終時才不易發生障礙。所以,若想要死得好,就要先學習如何活得好,死是果,重點是「活」,亦即,未來想死的好,現在就過得好,死法就是活法的表現,因為幫助別人死的安詳與準備自己的死亡同樣重要,希望大家能透過觀念與方法在心中和生活中培養安詳的力量,那麼一旦臨命終有善知識開示,便容易放下執著,破障的機會相對增高。

果慨法師殷切叮嚀,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有無限的過去,難免造了諸多惡業,當臨終之際,宿世的種子具現,加上心識容易混亂,所以臨終並非我們開始學習方法的時候,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累積功夫,因而,菩薩們除了透過課堂的薰習外,平日的行門功課也不可少,例如誦經、拜懺、持咒、念佛,學習念念與佛相應,還要勤行布施,既可練習用恭敬心與人廣結善緣,也練習捨心,臨命終時比較能夠了無牽掛的往生。

死亡,是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如何協助自己與幫助他人從容面對,不擔憂、不恐懼,既需要同理的慈悲,也需要智慧的觀照,若能借助佛法的薰陶,常常思維「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面對幻化的世間一切將更自在豁達,安己又安人!

第二堂~《金剛經》與生命的實相2014-03-19

安和分院《佛教徒的生死觀》講座持續受到菩薩們的踴躍護持,201439第二堂課當日雲集650多位菩薩前來聆聽,果慨法師透過《金剛經》的義理及天台宗「空假中」的概念說明生命的實相就是如經典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此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世間的過客而已,要離苦,當練習離相不住相,當學習無我的空慧;要成佛,則是見空性,起慈悲,從空入假,發菩提心,廣度眾生,那麼必能體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甚深意,當能做到緣聚珍惜,緣滅臨終時,灑脫自在!

由於菩薩們從《佛教徒的生死觀》第一堂課中受益匪淺,善心接引親朋好友一同來參與這場殊勝的共修,以至於第二堂聽課人數再度創下新高,大殿、教室及走道到處是帶著歡喜心前來的菩薩,即使每個人僅有小小一個容身位置,為了把握這一期一會的共修,現場氣氛寧靜安定,菩薩們的行儀非常令人讚嘆。在這堂課中,無論菩薩們是帶著幫助自己抑或發願協助他人安然度過往生的心意前來,修持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願、起大悲心,故果慨法師非常慈悲地在第二堂課一開始先是引導菩薩們誦唸觀世音菩薩聖號,藉由眾人的祝福祈願失聯的馬來西亞航空所有機組人員及乘客都能仰仗三寶的力量及眾人共修的祝福心安平安。

藉著這樣的因緣,果慨法師開始解釋為何我們面對死亡會感到恐懼,原因無他,就是我們不知何時死?不知如何死?不知我們到底是誰?以為有個永恆自主的「我」,例如我的錢、我的車子、我的家人.....,殊不知這個「我」是很多元素架構起來的,因為我們不認識自我,也害怕赤裸裸的面對「我」,所以容易矇起眼睛透過各種活動填滿生活,不明白生命的實相,對死亡沒有規劃,一旦臨終時,所有「我的家人、我的....」通通消失的時候,自然會害怕。因此,我們應該時常提醒自己,在這充滿無常的人世間,我們只是一位過客,只是暫住此身,此身是幻,世間一切亦復如是,這也就是佛在《金剛經》告訴我們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果慨法師進一步說明,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有為法,生命是,身體也是,都是因緣和合,因緣聚而有,因緣滅則無。以天台宗「空假中」的概念來解釋,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假的世界,並沒有一樣東西永恆存在,皆是因緣俱合,但大部分的人缺乏空性的智慧,對生命的實相不瞭解,以致處處抓取,處處執著,緊緊抓住假的事物,心有所住,也就容易被外境牽動,煩惱覆心,故即使我們知道生死是自然的事,卻因法不染心而痛苦不已,因此,修學佛法過程一定要方法,透過方法練習捨心,學習放下,培養離境力量,幫助我們鬆綁我執、破除侷限,心能離相不住相,就是空,就是無所住,不牽不掛,智慧自然彰顯。

不過,果慨法師提醒我們,真正的修行法要從空入假,發菩提心,救度苦難眾生,亦即,《金剛經》的精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修學佛法目的就是成佛,而整部《金剛經》就在引導大眾發菩提心、發成佛的願心。然而,要成佛果則要先降伏妄心、要廣度眾生,並抱持無眾生得滅度的態度,如同佛在經文所言「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見空性,起慈悲,是我們在短短的生命過程中應該努力的方向。

為了讓菩薩們確實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果慨法師慈悲的再度說明,我們的生命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依存,如同梵網經菩薩戒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因此,我們當對所有眾生起大悲心、降低執著瞋恨,時常認知生命有如夢幻,降低執著,不管別人如何對待你,都要保持慈悲。就像是聖嚴師父勉勵我們,「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仍然要善待他;如果別人傷害你,你仍然要一本初衷地照顧他;如果別人欺負你,你應該要原諒他,.....也許此生你一直付出,都得不到對方正面的回應,但還是要繼續和他結善緣,這種緣叫「來生緣」。亦即,我們的心要隨時的保持善念,在夢中、假中發菩提心,將心保持在祈願眾生離苦得樂的願力上,修行會越來越快樂,也才能展現生命的價值」,果慨法師殷殷叮囑我們。

其實,聖嚴師父也曾期許我們,「要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就是起慈悲心),而不求任何回饋(就是離相),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又說,「死亡何時發生,我們不知道,只要活得一天,就要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則生命會有意義。」因此,身為佛教徒應該將自己的所有的一切與他人分享,將佛法跟生命結合,那麼生命的道路會越走越寬。

在果慨法師耐心解說下,我們從經典中對生命的實相有了深層的認識,緊接著法師教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上自在地面對生老病死。果慨法師先是以小嬰兒成長的紀錄片分享,父母如何用愛心照護全身插滿管子的小生命,讓小嬰兒順利成長,以此期許大家要孝順,還要了解人是無法獨立生存的,再者每個人一出生死亡其實就已經如影隨形,一出生就進入老化過程,所以,大家都應該對生命有所規劃,讓自己健康老化,讓老化的過程對社會是加分,而非減分,更重要的是把握這麼好的人身,好好修行,盡形壽,獻生命。

經過果慨法師的詳實說明後,雖然僅有短短幾個小時的共修,果慨法師再度叮囑大家,諸行無常,只要我們對生命有所規畫,有所準備,就可以讓生命產生大的效益。只要我們理解生命是為了受報跟還願而存在的,有此因果概念,就會坦然面對逆境,在逆境中隨緣消舊業。但是,對於生命,我們光是知識道理上的理解是不夠的,還要如法修行,將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也因此,舉凡誦經、持咒、懺悔、布施、思維今天是人生最後一天該如何過日子等等,這些都是方法的練習,是幫助我們離相,少點執著,是幫助提起我們的大悲心,從大我進入小我,再邁向無我,則臨命終時,四大分離不會有生龜脫殼之苦,因為找不到受苦的人,而能夠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

第三堂~《佛說阿彌陀經》與如何準備人生的最後2014-03-24

如果死亡是免不了的,我們要怎麼死的平安、有尊嚴?當然得有所準備、有所規劃,故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在安和分院開設的《佛教徒的生死觀》第三堂課中引導我們如何透過宗教修持及生活規畫讓自己得以善終。法師藉由《佛說阿彌陀經》及明朝藕益大師所撰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再搭配現代語言,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就像一所極樂大學,是成佛保證班,我們求生西方淨土如同去留學,學成之後還入娑婆,廣度眾生,並不是移民住下來。而我們想要入學、求生西方淨土的妙行就是信願持名,還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多種善根、多培福德、廣結善緣。除此,當生命的究竟皈依處有了方向後,還要預立遺囑,交代自己的安葬儀式、財產處理....等等,這是對自己及家人負責任的表現,也是一種慈悲的顯露,可以讓死者無憾,生者無爭!

世間無常,菩薩們對於生死大事努力學習的態度實在非常精進,好友、家人結伴前來聽課的菩薩一堂比一堂增加,到了第三堂課,聽課人數竟高達九百人,想必菩薩們就像聖嚴師父在遺囑中所提及的「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今日才得以在這場殊勝的共修中再度聚首,為的就是希望把握現在的善因良緣好好薰習,希望能夠對自己或家人或其他有緣眾生生命品質的提升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種下往生淨土的善種。故為了幫助大家培養往生淨土的資糧,果慨法師繼第二堂課透過《金剛經》深度解析生命實相後,第三堂課則藉由《佛說阿彌陀經》向大眾介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以及求生西方淨土的妙行。

 

 

《佛說阿彌陀經》如同極樂大學招生說明會

首先,果慨法師參酌明朝藕益大師所撰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說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念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也就是說,修持淨土法門需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如同藕益大師所言,「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不過,果慨法師提點,三資糧中以願為要,有願,則信行含納其中,這就是為何佛在阿彌陀經說三度殷殷勸勉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事實上,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也有提到「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顯示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之重要。

緊接著,果慨法師詳述《佛說阿彌陀經》的要義及並進行觀念上的釐清,以現代語言來說,《佛說阿彌陀經》其實就是極樂大學留學說明會,佛陀在經文中介紹了極樂大學所在地,讓我們知道確實有極樂世界、而且有佛正在說法,藉此勸勉我們要發願親近有佛的地方。為何呢?果慨法師解釋,因為佛會根據每個人的根器應機說法,自然容易心開意解。除此,經文中還描繪了極樂國土的美妙,包括未來生活品質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其環境、學區造景、庭園風格是「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至於精神層面生活則是「常作天樂,黃金為地...,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由此說明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有神通,心中想要親近哪尊佛,都可藉阿彌陀佛神通直接與其他國土的佛互動。極樂世界如此美好,真是令人心嚮往之。

不僅如此,極樂世界的自然生態「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因演暢五根五力....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可見在極樂世界接觸的每一個境都能提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心始終跟三寶在一起,有了三寶才有機會解脫,這也就是聖嚴師父在〈四眾佛子共勉語〉第一段話就告訴我們三寶是萬世明燈的由來,因為想要得解脫,沒有三寶是無法到達彼岸的。另外,在佛在阿彌陀經中還向大眾介紹了未來的學長,讓我們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身邊學習的對象都是阿羅漢或菩薩眾,有此薰習環境,成佛不難矣!

極樂大學是成佛保證班

而且,極樂世界相當最殊勝的是,「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果慨法師解釋,所謂「阿鞞跋致」指的是三不退,其一「位不退」,由凡夫進入聖人的階位,不會再退回凡夫地位;其二,「行不退」,無上菩提心不退;其三,「念不退」,每個念頭都跟一切智相應,就是「空假中」的「中」,倘若我們往生極樂淨土就能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實在太殊勝了,所以佛陀三度垂勸我們往生極樂淨土。不過,果慨法師特別提醒,西方極樂世界雖是成佛補習班,是成佛保證班,但我們求生西方淨土如同去留學,學成之後還入娑婆,廣度眾生,不是移民住下來。

那麼,我們若要去極樂淨土留學條件如何?應該如何準備?那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對此,果慨法師解釋,菩提正道,名善根,就是發菩提心,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種種助道,就是行六度,名福德,因此,沒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時,還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除此,果慨法師特別引述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再度提點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塗,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亦即,抱持著證無生忍之後,還度娑婆,這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悲願心。

預立遺囑讓死者無憾生者無爭

經過果慨法師的講解後,我們不僅瞭解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知道淨土法門的深妙以及其修持要領。接著果慨法師以實際經驗分享怎麼準備人生的最後,法師說,死亡是免不了的,最需要的是,死的平安有尊嚴,也就是慎終或善終。就陪伴臨終者而言,必須具備慈悲心才有辦法協助臨終者,法師從其助理生病至往生的過程中,領受到對方是用他生命來教育自己,從中學習到陪伴臨終者要有大悲心,學習傾聽,學習靜靜接受,讓對方處在開放安詳寧靜之中,體諒臨終者正在一點一滴喪失他所有的東西,難免悲傷、痛苦,甚至憤怒。但是,若可以盡量說真話,不妨跟對方探討有無待辦事項,才有機會作準備,免遺憾。由於經歷陪伴臨終者的經驗,果慨法師以「沒有哪一種佈施大過於幫一個人好好地死亡。」來勸勉菩薩們,學習以慈悲心引導臨終者往生善趣。
至於個人的善終規劃部分,果慨法師以聖嚴師父的開示來勉勵大家,「死亡規劃,既無須忌諱,也不複雜,主要包括遺體處理安葬儀式,遺產及債務處理,這是對自己及別人盡最後責任的具體表現,讓死者無憾,生者無爭。」,以此說明預立遺囑的重要性,同時也讓菩薩們看一看聖嚴師父的遺囑,協助菩薩們如何書寫生遺囑,並擬了一份樣本提供菩薩們參酌,更提供「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讓大家對自己生命的最後一件大事有所規劃選擇。果慨法師如此慈悲的引導,無非是希望菩薩們謹記,聖嚴師父的慈悲叮嚀,「不要等死,不要怕死,不求死,時時念佛,能念多少就念多少,生活跟宗教有結合比較不慌亂。」古德也勸勉我們,「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欲免輪迴苦,早及念彌陀。」在在都是勉勵我們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而淨土法門之殊勝既可免去我們受輪迴之苦,更重要的學有所成之後,還可幫助眾生離苦,如此殊妙的法門希望大家歡喜信受,領納不忘,依教修持!

 

第四堂~《地藏經》與人生最後一件大事2014-03-31

往生過程中,四大五蘊如何離散?臨終怎麼保持正念?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在安和分院《佛教徒的生死觀》講座第四堂課中透過《地藏經》及聖嚴師父等祖師大德們的勸勉,提醒我們多數人臨命終時四大離散過程很痛苦,神識昏昧,不易分辨善惡,故平日需要預備往生資糧,遇到任何境界保持「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讓心時時安住在正念真理上,並能經常觀照五蘊皆空的真實義,臨命終時才不被外境牽動,隨業流轉,而墮惡趣。相信,有了種種精進的方法,仰仗著佛菩薩救拔眾生離苦的悲願,不僅可以幫助自己隨願往生佛國淨土,也能協助親友家屬最後一件大事吉祥圓滿!

安和分院《佛教徒的生死觀》講座於2014323進入第四堂,由於參與共修的人數高達千人以上,以至於特別提前啟用新承購的四樓,只要菩薩們願意來聽課,安和分院一定讓大家都滿願,目的就是希望菩薩們在聽經聞法中種下得度因緣。課程一開始,果慨法師首先從佛陀證悟後講經說法的次第,說明佛陀一生的說法最終會歸到《法華經》,而其總願則會歸《地藏經》,亦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也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發下廣大誓願。從經文中處處可見佛陀那份救拔娑婆世界眾生的悲心,故在其即將入滅之際將我們付囑給地藏菩薩。

果慨法師以《地藏經》經文第二品〈分身集會品〉漸次解說,「爾時,世尊舒金色臂.....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永離諸苦,遇佛授記」。第四品〈閻浮眾生業感品〉,「佛又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以是等輩,吾當憂念」,從以上經文中可見佛陀對眾生的擔憂,是因為眾生的心逐境而生,沒有主宰能力,身心常被業力推著走,一但臨命終時,隨著無始以來的業力往生是危險的事,所以法師不斷期勉大家,一定趁活著的時候好好用功,學習轉境的能力。

另外,果慨法師又依據《地藏經》最後一品〈囑累人天品〉,佛又說「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告訴大家,即使善根小到一毛一塵,都有得度因緣,這就是我們想盡辦法創造因緣,讓所有人來到三寶地,即使只是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只要種下了善種,都已具備得度因緣,地藏菩薩一定會想辦法救拔。法師分享,家中老菩薩一生未接觸佛法,但每次見到自己總是稱念阿彌陀佛,有了這份善根,一定得度,所以臨終時才會安詳往生。因此,我們當學習諸佛菩薩念念希望眾生知苦藥法、離苦得樂的大悲心,當我們從佛法中獲益時,也要學諸佛菩薩回向、分享。

接著,果慨法師透過《地藏經》經文闡述臨終關懷該注意的事項,在第七品〈利益存亡品〉中,「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第八品〈閻羅王眾讚嘆品〉「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有了這個概念,要謹記臨終過程要為往生者著想,是因為臨命終時容易神識昏昧、善惡不辨,故當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營造善緣,則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

由於臨終一念攸關往生善道與否,為了讓我們臨命終時安住在正念上,避免墮入地獄,果慨法師引述藕益大師的開示「沒有平常的正念,絕無臨終正念,若平時就很少在真理上安住,很少生起關照,則臨終時就無法生起關照。」希望大家平常面對境界要練習「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借事練心,學習不執取相,這才是修行的重點,會讓我們臨終時不易受到外境干擾,也唯有心經常安住在正念真理上,或見空性,或實踐孝道,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藉著三寶的力量救拔眾生往生善道。

在《地藏經》講解告一段落之後,果慨法師接著解釋四大五蘊離散過程、決定往生的四大力量以及臨終關懷的步驟等等,以此建立正確的知見及方法。因為不管壽終正寢或意外死亡,四大五蘊離散過程很痛苦,我們須具備正確的知識才知道怎麼開導。首先,在四大五蘊離散部分,先是地大離散,像生龜脫殼一般痛苦,色蘊功能消失;水大離散時,受蘊感受強,口渴,脫水,嘴唇黑臉色青,血液慢慢凝固;火大離散時,身體就像進入火山口,身體忽冷忽熱,想蘊慢慢消失;風大離散時,只剩下出息,「身體是我的」的執著還在,剩下的是識蘊。亡者四大五蘊分解過程,照顧者可以感受到,為了即時協助臨終者,現在就要用功,一經、一懺、一咒、念佛...就是平日需要練習的功課。

至於決定往生的力量,有四種,一是隨重,隨生前所作善惡諸業最重大的,先去受報,下地獄,生西方;其二,隨習,隨平日最難革除的習氣,而到同類相引的環境去投生;其三,隨念,隨亡者命終時的心願所歸,善念則轉生人間、天上,惡念則轉生三惡道。為了避免亡者起惡念、墮惡趣,果慨法師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形塑溫馨寧靜的氛圍來感染往生者,讓亡者心念處在善的環境,這才是助念重要之處。其四,隨願,發願學佛則往生佛國淨土,或轉生人間繼續修行。在此,果慨法師則以省庵大師「一個不發願,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縱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來勸勉大家要發願往生佛國淨土。

最後,果慨法師以〈大智度論〉「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殷殷叮嚀菩薩們,一定要照顧好臨終那一念!

佛教徒的生死觀》第五堂~《地藏經》與中陰身    2014-04-09

在《佛教徒的生死觀》講座中,果慨法師曾多次強調「沒有哪一種佈施大過於幫一個人好好地死亡。」那麼,我們該怎麼幫助臨終者安詳平安的往生善道呢?果慨法師在第五堂課中以印光大師的臨終三要及聖嚴師父的提點,給了我們一個引導臨終者安然往生的四個依循,首先是「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接著是「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則是「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最後一個指導原則就是「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以此四點作為協助臨終者安定地離開人間,迎向光明!

至於亡者往生之後,在死後至等待轉生過程的中陰身四十九天之間或者往生多年,我們可以為亡者做那些佛事?果慨法師依據《地藏經》勸勉大家,若要超度先亡,應該要具備恭敬心,廣造眾善,慎勿殺害及造惡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供養諸佛菩薩,讀誦經典,受持諸種佛經,或為亡者親屬修福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是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這些都能讓亡者超生離苦,往生善道。

《佛教徒的生死觀》進入第五堂課後,果慨法師透過地藏菩薩行願講述如何做好臨終關懷,包括對病的處理、往生之後等待轉生機緣成熟的中陰身階段以及轉生之後的佛事等等。法師首先以大長者子、婆羅門女、國王及光目女等介紹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的種種行願,其中,〈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有位大長者子及〈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的國王,都可得知地藏菩薩因地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廣大誓願。而在〈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描述婆羅門女及〈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光目女為了救拔母親大興供養的善行,可看出《地藏經》稱為孝經的由來,更說明了,即使亡者墮到地獄均可救拔,就算往生已久,任何時間,只要我們具足那份救拔亡者的願心,都有救拔的方法。

地藏經與臨終佛事:稱佛名號  供養三寶  廣造眾善  慎勿殺害

接著,果慨法師從《地藏經》引導菩薩們學習臨終關懷。有關病的處理部分,依照《地藏經.如來讚嘆品第六》云:「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或夜夢惡鬼...,眠中叫苦,慘悽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癒....」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處理?果慨法師解釋,一,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誦地藏經;二,或取病人可愛之物,對病人高聲唱言,...,或供養經像,或施常住,也就是供養三寶,「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但高聲白,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于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由此可知,臨終關懷在未斷氣之前就可以開始引導,因為《地藏經》、《佛說阿彌陀經》均一再強調,一聲佛號,一歷耳根永成佛種,甚至佛號一歷耳根,仰仗三寶的功德即可往生善道。

知道了病的處理原則之後,對於即將臨終者的佛事該怎麼做?《地藏經.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臨終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此時,「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第七品〈利益存亡品〉也描述,「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凡此種種,就是要大家為臨終者廣修供養、讀經、念佛,為何呢?果慨法師說,因為如是善緣,可以「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當亡者往生進入中陰身狀態,又該如何替亡者做佛事呢?在此之前,我們得先知道什麼是中陰身,果慨法師說明,死亡以後,尚在等待轉生因緣的時候,稱為中陰身。根據《俱舍論》第十卷,中陰身有五個名字,分別是意生身、求生、食香、中有、起,除了大修行者、大善、大惡者沒有經過中陰身外,每個人都會經過,或長或短不一,通常是七七四十九天。對於中陰身的由來,達賴喇瑪如此說,「在死亡的時候,長久以來所熟悉的態度通常都會先表達出來,並導引再生的方向。同理,因為害怕自我將不存在,所以人們就對自我產生強烈的執著。這種執著形成兩世之間中陰身的緣,對於身體的喜愛,反過來變成建立中陰身的原因。」

中陰身的時候,亡者狀況如何,怎麼協助?根據《地藏經.利益存亡品第七》:「無常大鬼,不期而到,....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未測之間,千愁萬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因此,在該品中勸勉眷屬要替亡者「廣造眾善」,經云:「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是故.....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祭拜鬼神,求諸魍魎。」果慨法師說,在七七日內,廣造眾善不僅能讓亡者得利,同時墮惡趣的眾生也能得利,故隨時隨地都要把握機會與人結善緣,因為這個善緣何時用到無法得知,這就是為何佛經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的原因。由此,也提醒我們,生前最好預立遺囑,免得家人眷屬不知原因,殺害眾生來祭拜。

另外,經文也說明,「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第十二品〈見聞利益品〉,「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第十三,「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惡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汝以神力方便救拔......受勝妙樂。」在在都勸勉眾生只要稱佛名號、聽聞地藏菩薩聖號,絕對不會墮三惡道。果慨法師更以華嚴經--「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住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告訴我們再怎麼苦,能夠聽聞佛名字,都是種善根,因為「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藉著佛菩薩累生累劫所修的大功德大勢力,念佛菩薩聖號即能離苦,且功德無量。

綜合《地藏經》對臨終關懷所做的指引,果慨法師勸勉我們,若要超度先亡,應該要具備恭敬心,供養諸佛菩薩,讀誦經典,受持諸種佛經,若亡者親屬能為亡者修福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是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這些都能讓亡者超生離苦,往生極樂。同時不忘提醒大家自修的功德,根據〈利益存亡品第七〉,「命終之後,眷屬大小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因為功德分分己獲,活著的時候精進用功很重要,一旦往生,只得仰賴善緣。

臨終三要及聖嚴師父的叮嚀:生者安則亡者安

除了依據經典瞭解臨終佛事的作法外,果慨法師也以印光大師的臨終三要提供我們協助臨終者安詳往生,第一是「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在此階段,對於平日有作功課者,可提醒亡者「觀照五蘊皆空」讓他放下,提起佛號;對沒有修學佛者,無論是前往開導者或親友眷屬均要修慈悲觀,並為亡者破障,告訴亡者死亡是自然的事,鬆綁亡者緊張恐懼的心,還要用心了解亡者的罣礙,承諾協助,幫忙亡者解開心結,將障礙往生善道的大石頭移開。心結解開了,得引導方向,提起正念,若非三寶弟子,可以提起亡者的善念,同時不忘塑造溫馨的氛圍,並允諾陪伴亡者走過往生過程。

臨終關懷第二個要點就是「助念」,此時宜先安置佛堂,聖嚴師父說,對亡者而言,靈堂即是前往佛陀的起站,對生者而言,是共同來此,恭送未來的佛陀,前往西方的淨土,至於念佛時間則至少八個小時。果慨法師說,助念就是仰仗三寶力量協助亡者,依據經典,臨終時,亡者只要聽到一句佛號,就不至於墮落惡道受苦,不過,由於我們不知道影響亡者往生善道的大障礙有無處理圓滿,故不妨念佛、開示交錯。最後第三要點則是「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一般而言,亡者斷氣後八小時最好不要搬動,助念時,跟臨終者太親近及太怨恨的人都要遣離,直到亡者穩定之後再進到現場。

除了印光大師的提醒之外,果慨法師還以聖嚴師父「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的叮囑來勸勉大家,生者是關鍵點,死亡的尊嚴原則是不能違背平安與寧靜,不是讓臨終的人痛苦地走,不論是在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都會對死亡的人有害無益,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嚴,切記慌亂地用器械搶救,不可呼天搶地的哭喊,重要的是讓他平安、寧靜、祥和、溫馨離開人間。

對於臨終佛事,我們有了經教作為依據,加上祖師大德的提點,一定可以幫助亡者安詳往生。不過,聖嚴師父勸勉我們,佛法超度的對象是以活人為中心,如果平時不修行,臨時抱佛腳,雖有功德,但不及平時準備的落實可靠,若自己不做佛事,死後由親友或請人代做,功效有差多了,《地藏經》也說,為先亡眷屬做任何佛事,七分功德,生者可得六分,往生者僅得一分,所以,我們應該在生前為自己多做佛事,依靠佛所說的三皈、五戒、十善、具足戒、菩薩戒、乃至戒定慧三學以及六度四攝,自利利他!

佛教徒生死觀》第六堂~《心經》與如何做佛事之《心經》釋義2014-04-21

誦哪一部經對亡者最有幫助呢?這是一般人最常遇到的問題,為了解答這個疑惑,果慨法師於《佛教徒生死觀》第六堂課為大眾釋疑,法師說,對於亡者最有用的經典當屬般若系經典,其中,《心經》不僅是大乘佛法般若思想的中心,也是成佛之道,不僅經文簡要,闡述「空」義最為徹底,直至菩提,不繞路,說明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自性空,還告訴我們修行的次第,從五蘊皆空破除我執,不執取六根六塵、不執取十八界,亦不執十二因緣為我,不執四聖諦,乃至菩薩的六度皆不可執取,我法二空,一切無著,便能達到究竟涅槃的成佛境界。因此,聖嚴師父說,若能了解空義,信受奉行,就能離卻煩惱,更且持誦《心經》,使鬼神了知空的道理,又能度鬼神得解脫,所以,持誦心經可以自利利他,冥陽兩利。

至於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怎麼運用「空」的概念讓自己在菩提道上自在無礙呢?果慨法師以聖嚴師父的開示作為勉勵,那就是「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有因緣的時候,要努力,還要積極創造因緣,努力過後,因為知道所有的因緣自性本空,無需執著。若能依此原則實踐,將五蘊當作是修福修慧的道器,既不貪戀世間,也不厭離世間,而是以眾生為福田,在三界做佛事,那麼,必定是一位解脫自在的菩薩行者!

法鼓山安和分院《佛教徒生死觀》20143月初開課以來,果慨法師分別透過《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及《地藏經》分享生命的實相與臨終關懷,菩薩們收穫滿滿,課程進入第六堂,法師則安排《心經》義理的分享,藉此說明佛教的人類觀、宇宙觀及三世因果觀,以此開拓生命的視野,讓我們學習觀照五蘊所組成的身心世界是空無自性,而開展出不執著於空,也不執著於有的中道智慧,離一切相,度一切眾生,亦即聖嚴師父所說的「空去對自己身心的執著,空去對一切現象的執著,轉生出救濟眾生、無我、無私的悲心與願力」,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也因為有了般若觀照五蘊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能遠離我執法執的顛倒夢想,最後能成就佛道。

因此,果慨法師強調,整個修學佛法的過程是修般若,就是開發智慧,當我們有了智慧,面對境界就能妥善處理。然而智慧怎麼來?得先有「空」的基礎,凡夫眾生不理解「空」、不知道「空」如何運作,不知道宇宙萬物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以致處處執取,對娑婆世界留戀不已,這就是凡夫不容易往生、無法解脫的原因。由此顯見,要得解脫必須修持般若系經典,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如何成佛都是依般若修行得成就,而《心經》及《金剛經》則同是大般若經,其中,《心經》又因經文簡要,闡述「空」義最為徹底,直至菩提,不繞路,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是成佛之道,聖嚴師父在大事關懷安排以誦念《心經》為主就是這個原因。

「空」的層次

緊接著,果慨法師說明《心經》闡述「空」的義理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如經文所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只要能以般若智慧來觀照五蘊皆空,對一切苦難及災難不會產生苦厄的感受,這就是得解脫。第二層次是人類觀--「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經文指的是凡夫的心理、精神的活動受想行識四蘊與色蘊一樣如幻不實,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第三層次是宇宙觀--「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皆是認識空的本質,以時空現象的五蘊法來觀空。

隨後,經文開始破除我執、法執乃至我法二執,「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意識界」是說明五蘊是空、十二處(六根與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也是空,從我們的身心一直到環境再到宇宙逐一破除我執;而「無無明....亦無老死盡。」講的是十二因緣的流轉和還滅也離不了空性。「無苦集滅道」指的是三世因果的流轉生死與生死的還滅同樣離不開空性;「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這是菩薩的境界,無智慧可用,當然無所得,最後到達究竟涅槃的成佛境界,故整部《心經》於此說明了修行次第,也點出了凡夫眾生要得解脫,就是去我執、去法執以及去我法二執。

「空」不是沒有而是無自性

不過,由於眾生處處執取,其緣由在於不明白「空」的概念,為此,果慨法師詳實闡述「空」,於解釋「空」之前,得先說明「有」,「有」是指「有現象」,肯定一切的存在,但知道所有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有,自性本空,故「空」不是「沒有」,而是否定一切存在有個永恆不變的主體。我們就是不知道一切現象是因緣和合,以為有個不變永恆獨立存在的個體,才會對生命執著,也因為缺乏「空」的概念,才會產生「我的」房子、「我的」財產....,什麼都是「我的」,殊不知只要有一個因緣產生變化,如颱風水災...,原來以為「我的」財產....等等..,可能就消失不見,凡夫眾生就是在現象中加入自我中心而感受到痛苦,若能照見五蘊皆空,知道有現象、而不執著,智慧心現前,就能離開一切苦難。

經文接著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謂「色不異空」,指的是現象有,所有一切是因緣和合、自性空。「空不異色」,是指一切物質現象雖然自性空,卻又不妨礙因緣而有,就是因為自性空,才能變現有,世界才會豐富精彩,故「空」與「色」是相互依存。若只講「色不異空」顯得太消極,故「空不異色」,空可以生出萬法,其原因就是自性空,所以說,「因緣生故,空不異色,因緣滅故,色不異空」。這在破除什麼呢?「色不異空」是對治凡夫的我執,因為凡夫不知這個世界全部都是假的,是因緣和合,有生有滅,心沒有受過訓練,自然而然處處執取,一有「住」,有執著,就不是空,就生煩惱。如果能理解世間現象是有的,但沒「我的」執著,也就是《金剛經》所謂的「無住」,無住就是空,即可解脫自在。

從空入假行菩薩道

因此,佛陀講「色不異空」,是告訴我們一切現象是因緣所生法,所以能見有如空,在生死不異,住解脫自在;而二乘人因明瞭「色不異空」的涵義,以至不做任何執取,只等待入滅,故佛說「空不異色」,就是勉勵大眾從空入假,發菩提心廣度眾生,這就是大乘菩薩。至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闡述「色」的本身是無常、無我,就是「空」,而無常無我的空相,非一無所有的空,是因緣而生,所以色與空,空與色是一體兩面的說法,彼此無分別。了達即色即空,即空即色的大乘空慧,要運用假有的現象,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進而成佛。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指一切法是以無自性為自性,自性即是無自性,諸法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等「六不」。果慨法師引述聖嚴師父的解釋,所謂「不生不滅」是講時間相,凡夫看事情都有生滅,佛法的本質是生則緣聚,滅是緣散,生非真生,滅不是沒了。「不增不減」指的是空間相,人是四大和合,人取之於地球,死回歸於地球。「不垢不淨」是所執相,凡夫喜歡就說「淨」,不喜歡就說不淨,就是「垢」,但我們並無永遠的喜歡不喜歡,感受會變,因出自人妄想與執著,隨心的念頭而變化不已。

五蘊至菩薩六度  一切法空

以上說明,在在闡述不僅五蘊法而是一切諸法是空、無自性的,是超越無時間相,無空間相,也沒有所執相。於是,果慨法師說,整部《心經》,開宗明義「觀自在菩薩..度一切苦厄」,已說明若能修此法即能度一切苦厄。隨後以人類身心及時空現象的五蘊法來觀空,並闡述空性,其中,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從自身開始破起,五蘊皆無,不要執著。之後,「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意識界」是十二處十八界皆空,也就是從生命到宇宙逐一破除凡夫執著。「無無明...亦無老死盡」是破除緣覺的十二因緣,「無苦寂滅道」是破除聲聞的四聖諦,「無智亦無得」是說明菩薩的六度空觀,「以無所得故」是菩薩的境界,說明從五蘊到菩薩六度,一切法空,只要能離我執、法執即得解脫自在。

因緣有要努力   自性空不執著

經過上述的講解,果慨法師慈悲提醒,修學佛法的過程是一直捨,唯有能捨,捨到沒有東西可以捨,才是最後的悟境。怎麼練習呢?就是禪宗講的「捨」,佛學講「放下」,經懺講「迴向」,都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聖嚴師父說的,修行過程如火箭升空,得一直捨,否則會爆炸,因此,聽了課,不妨問自己捨掉多少,而不是得到多少,才是真正得力。

面對這一部這麼殊勝的經典,我們怎麼運用《心經》所闡述的「空」義來指導我們的生活?那就是聖嚴師父的開示「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的態度來提升生命價值,果慨法師解釋,有因緣要努力,還要積極創造因緣,努力過後,因為知道所有的因緣自性空,容易放下,故不執著,不起煩惱。

《佛教徒生死觀》第六堂之二~如何做佛事     2014-04-21

什麼是佛事?果慨法師解釋,佛事就是成佛之事,以福慧雙修為目的就是佛事的正途,一定是針對活人,因為佛法的超度對象是以活人為中心,為亡靈超度只是一種補救方法,非佛教的中心工作,因此,若想要善生善終乃至得大解脫,平常所做下的功夫是比較可靠的。由此勉勵大眾,好好利用難得的人身、珍惜聽聞正法的善因緣,於生活中用方法、做功課,透過一經一懺一咒或念佛等方法,將心安住於三寶,心慢慢受訓練,才能破格,才能見空性,見空性就會少了我執,即能不受眾苦煎熬,進而處處時時以慈悲智慧影響他人,展現出自己被超度也能超度人的化世功能!

果慨法師於《佛教徒生死觀》第六堂前半段對《心經》義理詳實解說後,相信菩薩們不會再對經文只有短短二百六十字的《心經》所產生的力量生起疑惑,也了解聖嚴師父在大事關懷中以誦念《心經》為主的原因,不再以為拜的越多、誦的經文越長對亡者才最有益處。有了此概念,果慨法師緊接著透過生命歷程的講解來引導我們如何做佛事,所謂生命的歷程涵括了「生、臨終、往生、轉生」,其重點在「生」,其餘的部分得仰賴他人,亦即「臨終、往生、轉生」的佛事都只是補救辦法。

生命的歷程--「生、臨終、往生、轉生」

既然生命的歷程重點在「生」,我們應該如何在活著時為自己做佛事呢?可以從事哪些成佛之事呢?果慨法師提點大家,人身難得,又遇到正法及善知識引導更不容易,我們當利用此機緣福慧雙修,也就是做功課,無論是一經、一懺、一咒或佛號,均可讓我們修止、修慧,有了智慧、有因緣觀概念、具備空概念,又能練習捨心,即可以掌握自己,面對境界就可以妥善處理,臨命終時才能把握往生善道。

果慨法師進一步以數字解釋做功課的利益,當「1×1×1...」乘10次還是等於1,每天若是這樣過,等於沒進步;若數字換成0.910次則僅剩0.34,意思是我們少做一點功課,退步的會很快;若1.110次等於2.59,此說明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行門功課多做一點點,會看得到成效。然而最有意思的是當數字換成210次等於1024,換成310次等於59049,數字增加的狀況很驚人。

由此可見,倘若每天只有行門功課,進步小小,若能跨出去讓眾生得利,利益是滾倍的,其含義指的是自修的功課以小數點進展,若願意讓周圍的人快樂,可能是一句話、一個笑容,改變了對方,利益不可思議,成就的眾生也不可思議,果慨法師藉此勉勵菩薩們,要將佛陀的法、聖嚴師父的法弘揚出去,利益眾生,成就眾生,人間淨土即可成就。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學習將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將生命用在利益眾生之上就會感到快樂,這就是無悔的人生,除此,還要每天自問有無遺憾,遺憾就是大石頭,會障礙往生,故生前要處理,才不會變成守屍鬼。

至於「臨終」佛事部分,果慨法師已在前一堂課說明,就是依照印光大師的臨終三要及聖嚴師父的「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作為指導原則。而「往生」之後的佛事以平安寧靜為原則,謹記死亡不是喜事,不是喪事,是莊嚴的佛事。果慨法師說,往生佛事的組織架構很重要,內護可以讓心不要散,讓佛事順利進行,外護則專責處理行政事務。對於是否進行器官捐贈則視自己的意願,沒有對錯,器官捐贈是廢物利用,是一樁功德,是菩薩道的精神,是布施,若亡者願意則是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往生佛事當以佛法來救濟中陰身

由於往生之後等待轉生的過程屬中陰身狀態,故果慨法師再度解釋中陰身的特質,法師說,中陰身不能造善業,也不能造惡業,只能靠他人,但有神識作用,剛往生時會在最愛的地方流連,倘若生者為其念佛,亡者會跟著念佛,若生者哭鬧,亡者會害怕。而且,中陰身的五個名字之中其一是「意生身」,意思是指中陰身具有一切知覺作用,能閱讀別人的心識,具有輕靈、透明、活動的特性,除非用修行力量讓中陰身穩定下來,所以,為亡者做佛事要專心。

另外,由於部分中陰身在二十一天後會漸漸現出下一世的狀態,所以前二十一天就是搶救時間,怎麼救度?果慨法師說,當以佛法來救濟中陰,請中陰身來聽聞佛法,化解心結,減輕煩惱,也以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緣的鬼神歡喜,以此為其結善緣的功德,達到超度效果。法師強調,只要未投生前,都有辦法改變投生的類別,例如地藏經中婆羅門女的例子,做種種佛事,可以影響中陰身前途。若積怨難消,加上親友仇敵的干擾,會使得中陰身改變方向而墮於惡道,不得不慎。

往生的佛事流程則有助念、淨身、入殮、守喪期間、告別式及出殯,在助念的注意事項部分,果慨法師說,一般助念時間約八到十二小時,助念期間可以講解心經,讓亡者心開意解,也結三寶緣。接下來的「淨身」,建議亡者一往生先不動遺體,除非器捐。「入殮」則不必配戴生前喜愛飾品,配件以免增加神識執著,切記所有的動作都要先開示,讓亡者放下身心,且全程念佛,讓亡者的心安住於三寶。在守喪期間,建議往生後四十九天每天作佛事,幫亡者佈施,佛號不斷,或參加念佛共修或吃素或淨守五戒等等,將功德迴向給亡者。

有關「告別式」部分應以隆重莊嚴為原則,抱持祝福的心情,當為送行的儀式。法師以老菩薩佛事經驗分享,葬禮儀式做的好,會讓亡者安,生者慰,更對下一代莫大啟發。對於「出殯」事宜則建議火化最佳,亡靈比較能正視死亡,放下轉生。畢竟真正讓子孫懷念是先人的遺德遺澤,不是遺骨,法鼓山生命園區的植存將亡者骨灰分別放在五個洞穴的原因,其目的就是破除亡者與生者的執著。

整個生命歷程最後階段是「轉生」,果慨法師表示,轉生之後的佛事是有用的,可以增加福份,不能改變已生的類別。所以,聖嚴師父說,人死後的七個七期中,
親友們為亡者做佛事,有很大的效用,若以亡者生前最心愛的財物供施佛教,並且稱說這是為了亡者超生而作功德,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處,故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整體而言,「為往生者所作的佛事要以虔誠恭敬莊嚴的心情來做,因為往生者家屬的虔誠恭敬可以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給予往生者佛法的救濟及開導,化解煩惱的業力,得以超生離苦,如果家屬對於佛事漠不關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往生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為輕微,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親自去做。」這是聖嚴師父對我們的叮囑。

不過,聖嚴師父告訴我們,最有效的佛事是在生前自己修行,釋迦摩尼佛成道之後所說的經法乃是人間的七眾弟子,其次是天神,因此,佛法是以超度活人為中心,若想要求永久的超度,要付出持久的長遠心,常行菩薩道,日日增長智慧,時時心懷慈悲,自利利人。

 

《佛教徒的生死觀》第七堂~《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    2014-05-07

人生若能無悔,臨終那一刻必能吉祥往生,但我們怎麼讓自己人生無悔呢?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在《佛教徒生死觀》第七課中以《金剛經》及聖嚴師父的教導告訴我們「人生的目的就是來受報還願的,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則在於奉獻,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長福慧」,也就是佛陀在《金剛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以無相布施來利益眾生、成就眾生。只要,心心念念都是希望眾生離苦,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給人歡喜快樂,不僅能降伏妄心,去除我執,在提升人品的同時,也是建設人間淨土,如此,必然可以充分展現生命的價值,人生無憾無悔,臨終時,必定如果慨法師所言「so easy」平安無障礙!

安和分院《佛教徒生死觀》即將進入尾聲之際,果慨法師再度強調,只要活得好就可以死的好,死法其實活法的表現,想要怎麼往生端視自己對於生命的態度,因為生命只有在活著時候,我們才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一旦進入臨終、往生、中陰階段都只是補救,故怎麼活才是生命的重點,因此,於第七堂課二度透過《金剛經》探討生命的實相,看看佛陀怎麼過生活,學習佛陀的智慧就可以擁有無悔的人生,臨終到來審視自己的一生,才會少點遺憾。

般若妙慧就在行住坐臥之中

果慨法師表示,《金剛經》經文一開始描述,「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短短幾句經文將佛陀的修證狀況表現無遺,生命實相在此完全展現,因為,佛陀行住坐臥所展現的就是般若實相,並在此段經文中彰顯修學佛法的次第--持戒、修定、生慧。法師說,佛陀以身教說法,自自然然將佛法展現日常生活中,告訴我們佛法不離生活,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是實踐佛法的道理,都是體悟般若妙理的契機。也就是說,佛陀在日常的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等等之中,無一不顯露無住真心的妙用及實相般若的妙慧,凡夫眾生若能學習做到實相的人生,人生一定無悔。

降伏妄心之妙法在於離相度眾生

隨後,文中開始闡述須菩提請法,「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但佛先從降伏妄心開始說明,經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果慨法師解釋,佛未先說明如何安住其心,而是如何降伏妄心,因為,只要妄心能夠降伏,便是安住真心,那麼降伏妄心的做法是什麼呢?依據經文,無非是勸勉我們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讓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讓人人都能夠成佛,並在成就眾生之後學習放下、不執取。為何呢?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此段經文中,佛陀說明降伏妄心的妙方,原來是成就所有的眾生離苦,還要進一步抱持著「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無住生心,「無住」即是離相,「生心」生的是菩提心,這是整部《金剛經》所強調的重點。

或許菩薩們會問,佛陀告訴我們心心念念都要利益眾生、成就眾生,那誰來成就我們?果慨法師在此特別分享自己的修行經驗,法師說,師父常常叮囑大家要奉獻自己來成就眾生,以致事情繁忙缺少自修時間,遂詢問師父「我們成就眾生,那誰來成就我?」,但是讀到前述《金剛經》經文時,恍然大悟,原來師父教我們的方法就是佛在《金剛經》所講的,不想自己,只盡力讓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盡力之後還要學習放下,即離相度眾生,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降伏妄心,也可以讓人生無悔。

果慨法師另外又分享僧團法師修行經驗,有位法師因為深覺自己習氣重,無法修行而煩惱不已,法師遂與對方說明,若念頭只想自己的缺點習氣,當然無法修行,習氣是累世累劫帶來的,怎可能藉由短短幾十年的修行功力輕易改變,故所謂的修行當將重點放在利益眾生之上,這才是我們比較容易做得到的部分,如果我們的念頭心心念念都是成就眾生,「我」自然會放下,若瞭解這個道理,就是掌握成佛的方向。因此,修行就是奉獻自己,利益眾生、成就眾生,所謂的眾生是所有的人,包含自己在內。

由以上說明可知,我們該怎麼降伏妄心?原來是以度一切眾生,成就眾生來降伏妄心,而且不執著,這也是《金剛經》闡述的兩個重要觀念,其一是發菩提心,其二就是離相,整部經就是闡述無住生心的道理。但凡夫沒辦法「無住」,無住之前先有「住」,要「住」在哪?住在三寶,住在菩提心,透過發成就眾生、讓眾生離苦得樂的菩提願心,這樣的心就能降伏妄心。然而,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成就眾生?金剛經教我們「無相行施」。

利益眾生的方法可透過無相布施

果慨法師解釋,佛在《金剛經》教導我們降伏妄心之法是發菩提心,讓眾生離苦得樂,而利益眾生的修行法門就是布施,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指的就是無住行施,是勸勉我們廣行布施,但不執著,不執著就是無住,就是空,因為心有所住,一定是煩惱。為了讓大眾理解無住離相布施的福德甚大,佛在經文接著說,「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期許我們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安住,果慨法師解釋,這段經文的義理所說的「無相布施」,與聖嚴師父所說的「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的義理無二分別。

圓滿的布施是三壇等施

那麼,什麼是布施?為何要布施?果慨法師慈悲說明,缺乏福報無法修行,如同一艘行駛在淺水的船,處處觸礁,在此勸勉大家要多培福。布施就是培福,藉利益眾生,練習捨心,減少執著,增長福慧。至於圓滿的布施則是三壇等施,包括財施、法施及無畏施,其中,財施最粗糙,若連財施都捨不得,臨終那一刻四大離散會更辛苦。法施,指的是分享佛法,但真正的法施是如說修行,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至於無畏施則是讓所有人看見你都能感受到平安歡喜,這是慈悲心的散發,因為讓人感覺沒有壓力、安全就是慈悲的人,也就是法與生命結合。

總括來說,整部金剛經的重點是無住生心,告訴我們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先從降心講起,教我們怎麼安住真心,怎麼降伏妄心,原來降心的方法是發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並抱持著「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態度,而廣度眾生的方式就是以無相布施來利益眾生。不過,懂得這些義理並不能讓我們理解生命的實相,故果慨法師再度提醒,修行不是佛學,是學佛,若只當佛學,只是文字般若,非實相般若,要進入生命的實相一定要有觀照般若。

因此,佛在《金剛經》教導如何我們觀照生命的實相,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果慨法師解釋,此六喻般若是《金剛經》的核心概念,所謂「有為法」指的就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無自性,就是空,,因為空,才有一切法出現;至於「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說明所有一切現象不長久的意思,亦即,包括生命在內的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幻無常,我們應該如是觀照。

無悔的人生--奉獻自己成己成人增長福慧

既然生命如此無常短暫,讓自己的生命無悔相當重要,因為臨終那一刻若充滿遺憾懊悔,將會造成往生障礙,所以,果慨法師殷殷提點,臨終時,只要錯過明利心,就得靠他人救濟,而且,古德有云,「靜的時候工夫有十分,動的時候功夫只剩一分;動的時候功夫有十分,睡覺的時候工夫有一分;睡覺的時候工夫有十分,病的時候只剩一分;病的時候工夫有十分,往生的時候只剩一分。」由此可見,活著的時候是關鍵點,只要活得好,就可以死的好,死法是活法的表現。

怎麼讓生命有意義且無悔呢?果慨法師藉由一部描述家貧卻不放棄學鋼琴的夢想,直至年紀近三十五歲才完成目標的短片,告訴大家夢想不去實踐,永遠只是夢想,也藉此勉勵大家生命應該有夢想。因為夢想可以帶給人前進的動力,讓生命有意義,不會茫茫然、空虛度日。誠如師父所言,當一個人生命沒有目的,欠缺目標,生活便會顯得十分空虛,甚至像行屍走肉一樣。生命若失去意義,生活就只剩下過日子,如此的人生必定是這有悔的。

為什麼讓自己的生命具有意義這麼重要呢?果慨法師以「理」「事」的觀念來解說,如同影片中主角的夢想,夢想就是「理」,有夢想就有動力,無論究不究竟,人的生命若充滿動力,就不會空虛無奈,讓日子推著走,而且,如果生活只有「事」,就會失去生命的意義(),如此必定經常起煩惱,不圓滿。法師以法鼓山的理念進一步說明「理」與「事」,「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理念,師父為了完成個理念發展許許多多的事情,而這麼多的事情無非是完成前述的理念,故我們所從事的每一件事當先有理念做支撐,有理念作為努力方向,才開展「事」,若我們生命只有做事的方法,少了理念、意義,剩下過日子,必定越做越煩惱,日子越過越辛苦。

人生怎麼過才有意義?聖嚴師父說,「人生的目的就是來受報還願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則是在於奉獻,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長福慧」,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藉由利益眾生來成長自己。為何說人生的目的就是來受報還願的呢?果慨法師解釋,佛法認為我們現在受到的種種果報都有其因緣,若想要得解脫,必須學習面對境界,心不隨境轉,尤其遇到逆境,應知這是心田中的惡種現行,是他人為我們消業,當歡喜接受,隨緣消舊業。所以說,果報沒有所謂好或壞,果報出現時,我們該慶幸還有人身可以處理,又自慶因為修學佛法可以學習以善念處理,這都是重報輕受。倘若,我們不會用方法,沒有學佛,遇到境界,心被境轉,很容易又在果報上留下因,這就是我們要做功課的原因,如此,面對境界,心才能離境。

不過,心與境能夠脫離只是第一步,是修止,第二步則需要「觀」的功夫,果慨法師說,觀照的功夫就是明白業果報應的理則,唯有「觀」才能轉我們的念頭,也就是逆境現前時,應當作是受報還債,這是理觀。如果我們經常透過覺照力讓心與境界脫鉤,臨終那一刻有人說法,自然容易與外境脫鉤,安詳往生。由此可知,生活中的每個境就像考試,沒有平時考作為練習,臨終的期末考不容易過關,有了這樣的觀念,我們會歡喜看待逆境,感恩生命中的逆行菩薩,時時檢核自己的修行,就像《法華經》中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感謝提婆達多這位逆行菩薩一樣。

果慨法師進一步以電影Life of Pi來說明生命中有一隻老虎威脅自己時,我們就會時刻保持覺照,心自然產生力量,老虎就如同逆行菩薩,讓我們進步,這印證了「菩提覺樹,眾生是沃土」的道理。法師說,沒有眾生,菩提覺樹長不大,有不同的眾生才能將罪業逼出來,此時我們應該歡喜,這也就是為何我們需要逆境、需要行門功課的原因,逆境及行門功課可以練習止觀功夫,鍛鍊心的力量,心有力量,臨終就會so easy

建設淨土的善因良緣俯拾皆是

因此,眾生是我們的大福田,可以幫助道業增長,若我們心心念念都安住在利益眾生之上,不僅可以減少我執,更重要的是與眾生結善緣,展現生命的價值,誠如聖嚴師父所言,「人生的價值必須建立在對人有益,而且對自己的成長也有幫助上。」至於利益眾生之事其實不需遠求,身邊隨時隨處都有善因良緣,果慨法師以泰國人壽廣告--「無名英雄」的影片給了我們提點,影片中的主角並非富有之人,卻隨緣盡份地幫助他人,舉凡路邊攤販、流浪小狗以及因為湊錢讀書而行乞的小孩,都因主角的協助而開心歡喜,影片中沒有佛法的名相,主角所作所行都是菩薩道,因此,提升人品、建設淨土的因緣隨手可得,隨處可做。只要我們願意相信善念善行的力量,就像影片所說的「Believe in good」。

課程尾聲,果慨法師以聖嚴師父的大願與大眾共勉-「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藉此期許菩薩們,未來若要跟師父相遇,唯有種下同樣的因,才會產生同樣的果,唯有踩著佛陀的腳步及師父等祖師大德們的腳步,才是與佛陀及歷代祖師們走在同一個道路上。而今,師父捨報了,將建設人間淨土的工作交棒給我們,我們當承擔這份殊勝的任務,從自己家裡開始學習給人歡喜,這就是在建設人間淨土,就是展現生命的價值,如此,方能不虛此生,人生無悔!

 

安和分院

http://anhe.ddm.org.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