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很年輕時就開始修練自己的心,到如今還是一樣;不管是出門與否,每天都會花好幾個鐘頭來修心。我的經驗是,修心會變成一種習慣,像吃飯一樣。

好消息是,你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會有進步,要做到完美,超出絕大多數人的能力範圍,因此,我們的重點是要求穩定的進展。 ~達賴喇嘛

 

聖嚴法師一

現代的年輕人常講求快速,吃東西要吃速食,交友也很吝惜時間。但交朋友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短時間內他可以假裝、扮演得很好,但是時間一長,總會露出狐狸尾巴。

因此,我奉勸年輕人,在網路上找朋友,要有警覺性,要會保護自己,不要輕易相信對方。與對方互動的時候,要設立一道一道的防線,千萬不要心急。

心中要有所寄託。這個寄託不是金錢、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東西,而是由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例如興趣或信仰。如果有興趣或信仰,不管任何時候,心比較不會浮動,也不會覺得無奈、無助。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例如:文學、藝術、運動等,選擇和自己比較契合的項目,任何一種興趣都可能被培養起來。興趣可讓自己在無事的時候、無助的時候,心靈得到安定,過得舒適踏實。萬一真的一無所有,自己的興趣還在。 蒐集骨董、郵票、硬幣、銀幣等,雖也被稱為興趣,但這種興趣是占有的滿足。擁有的時候,覺得很快樂;擁有之後,又想要更多。內心貪得無厭,永遠無法滿足,也不能從中獲得安定的喜悅。 興趣不一定是有形的東西,譬如利用閒暇時間當義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洗洗衣服、打掃廁所、清理環境等。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獻自己來尋求內心的滿足及充實。像這種助人的興趣培養起來,對心的安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聖嚴法師

 

正確的修行方法 可以幫助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感覺身心的自在 無論是用什麼方法 主要的原則都是教我們時時放鬆身心\ 如此就能大大地減少身體上的痛苦與心理上的負擔

~~聖嚴師父

 

 

 

只有現在這個念頭在方法上是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過去的問題及狀況,也許對過去有用、對未來有用, 可是現在這一刻如果不好好把握,連現在都會沒有了; 現在這一個階段如果能夠踏踏實實,真正得力, 過去及未來的問題也能解決。 不要浪費現在,現在是最重要的,也是非常現實的。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p. 0119

聖嚴法師--

所謂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不公平的事也數數皆是,要在這一生之中取得公平,很不容易。如果不以三世因果的觀點做疏導,便會引起怨天尤人、你爭我奪、嫉妒、瞋恨等等的種種煩惱了。

假如你能夠相信,除了今生,曾有前生;過了今生,尚有來生。如果把整個的生命之流,比作長江大川,今生所佔的有限時間,不過像在長江大川裡畫一條橫斷線而已,為什麼你故意忽略了過去那麼長的生命過程,又不願展望你的未來,還有很長很長的生命前途,而僅計較你現在這一生中短暫時間的遭遇?「三世因果」是否合乎科學?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它是合乎邏輯的,若以經驗邏輯的尺度而言,涉及生前與死後的三世問題,便不能說是合乎現代科學的標準了。佛教只能告訴你合乎邏輯的理論,至於生前與死後是要你自己通過修持的經驗來證明它了。因此,我只想說佛教合乎科學的觀點,不想強調佛教即等於科學。

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內心的掙扎和苦悶,也都想從中超脫,「四聖諦」說明了從「苦」到「滅」的修道歷程,不但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也是我們在生活、修行過程中減少苦、面對苦的指引。《真正的快樂》p. 0036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p. 0095

凡是聽到的、感覺到的,都很清楚,是照; 什麼都知道,但是不管它,告訴自己:「我要睡覺」,便是默。

《法鼓家風》: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8輯第11冊, 頁197, 行1~頁201, 行7)

精神

「精神」是非常抽象的名詞,到底精神是存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如果生病或死亡,還有精神嗎?

最近我在紐約遇到一位印度教的先生,他將老師的照片供在辦公室裡,平常進入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老師的照片合掌、行禮,然後很用心地注視他。

我問他:「您師父還在嗎?」 他回答:「還在的。」 我又問:「他幾歲了?」 他回答:「他沒有身體。」 我覺得有意思了,就問說:「沒有身體,怎麼說還在呢?」 他告訴我:「我每天來看他的照片,向他問訊、行禮,就能感受到老師與我之間的交流。而且每當我碰到困難,只要來看看老師,往往就能得到一些啟示。這不是用聲音、語言,純粹是一種精神(spirit)的溝通。」所以,這裡講的精神,依佛法來說,指的就是功德身、智慧身,或者說是法身。

最近,西安法門寺地宮裡發現的佛指舍利即將被迎請到台灣來,因此有人問我:「那佛指是真的嗎?」我說:「很難說釋迦牟尼佛有留下什麼手指,可是從歷史的傳說來看,這手指從印度傳到西域,然後傳到中國,在唐朝的文獻中也都有記載。所以無論如何,還是一項重要的文物。而且即使是假的,也很值得,因為這代表著佛的精神。」

以心體會佛的精神

換句話說,雖然它不一定真的是佛陀身上的東西,但是只要我們把它當成佛,它就是佛了。這就好像我們向釋尊像行禮,釋尊像也不是真的釋尊,但它是釋尊的象徵,也代表著佛的精神。不過,佛的精神不一定要透過「舍利」才能表現出來,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依賴,精神就以不同的形象呈現。

那麼,佛的精神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說,佛的精神就是慈悲與智慧,形象只是代表。例如我們法鼓山山上有好幾個佛殿,每個佛殿都有佛像,佛像所代表的就是佛,但它不是真的佛,而是佛的象徵。

因此,我現在問你們:「如果我害病,躺在醫院不省人事,那麼我的精神還有沒有?我的精神在哪裡呢?」在你們的心中啊!當你們和這個世界感受到,我這個人對你們及這個世界曾經有過的影響和功能,那就是我的精神了。

前天,圖書資訊館正式啟用,我看到好多不同版本的《大藏經》,其中有一套是我的師父──東初老人,以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名義印行的。它是台灣最早的一套《大藏經》,當時只發行了五百套。在這之前,台灣是不容易找到藏經的,因此,有許多圖書館或比較大的寺院都來請書,這對當時台灣佛教界、學術界的影響與貢獻,可以說是非常的大。

不過,後來我也發現,許多寺院把藏經請回去後,大都用兩個櫃子陳列,放在佛像的兩邊;或者在佛龕裡裝了架子,然後把藏經放在裡面,鎖起來。我問他們:「藏經有沒有人看呢?」他們回答說:「有呀!我們每天都在看,信徒們來拜佛,也都看到了。」這也不能說都沒有人看,只不過這就如同「佛像」是「佛寶」的代表一樣,這套藏經已被當作「法寶」,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了。

不求名位但求盡心盡力

直到今天,這部藏經的影響力都還在,而老和尚的付出與貢獻均蘊涵其中,因此,只要有藏經的地方,我們老和尚的精神就在那裡,不會因他往生而消失。

昨天我在中視錄影,也談到類似的問題。節目中請到一位卸任立委來擔任對談貴賓,他是基督徒,先前競選立法委員,結果高票落選。在節目中他提到,因為自覺在任內付出很多,可是最後卻落選,所以有一種被選民拋棄的感覺。於是我就跟他說:「你擔任立法委員期間,對我們國家、政府都盡心盡力地奉獻了,將來即使沒有人記得你做了什麼事,或是你的名字,那都不重要,因為你奉獻出來的精神已經永遠在那裡了。」

其實人是很健忘的,今天我聖嚴在這裡,因為這地方是我創辦的,所以大家覺得聖嚴師父是我們的創辦人、恩人。可是,我告訴大家,如果接下來有幾位後繼的優秀人才出現,對我這個老的、過去的人,沒有幾年就會淡忘。但是,人的精神不會因為名字沒有而消失,所以千萬不要將成敗寄託在外在的形式上。

精神,看起來是一時間的,其實它是長久的。譬如你今天掃廁所,把它弄得乾乾淨淨的,讓人感覺很舒服,使用過的人心情都很好,之後這個人一天之中無論做什麼事,都延續著好心情,這樣,一時間的功能延續下去,則一天的功能延續下去。所以,不要執著名的大小、功德多少,只要當下盡心盡力去做,影響力就會產生,精神就會長存。

(講於二○○二年一月十一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遇到煩惱, 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有煩惱的時候, 不要把它當成困擾,就沒有煩惱。

《福慧自在》

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刻

如果要想身體健康,必須要有適度的運動;可是心理的健康剛好相反,必須要有適當的安靜。身體最好每天都有運動的時間,心靈則最好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刻;通常,人們可能每天有運動的習慣,卻很少有讓心靈安靜一段時間的習慣。禪的心理治療,即是為人安心的方法,其中包括兩項:一是放鬆身心;二是放下心理的牽掛。這些方法需要練習,如果僅是知道而不去練習,那是沒有用的。 但是,這種放鬆和放下也只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因為一次放下不等於永遠放下。一般人是從暫時的放下開始,然後才能永久的放下;也就是說永久的放下,是從暫時的放下開始。我們可以在一天中找出幾個時段,或者當知道自己心裡發生問題的時候,就用放鬆身心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紓解壓力。 ---摘自《 只要文明不要病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