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位世界級巨富教子秘笈:獎勵比懲罰更有效




成功的富豪在教育子女時往往不會任其肆意揮霍自己的財富,而更多的關注他們脫離金錢與物質下的人格成長和生存能力,也只有繼承了父輩們人生財富的富二代才可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財富王國。(王雨辰)



原文如下:



8位世界級巨富教子秘笈:獎勵比懲罰更有效

2009年10月05日 羊城晚報



大多數白手起家的世界富豪在教育子女的金錢觀、理財觀方面都不吝惜時間與精力……

 

李嘉誠:讓兒子當球童

  

靠白手打拼起家的李嘉誠很早就開始關注對孩子的培養,據說,在兒子李澤钜、李澤鍇還只有八九歲時,李嘉誠就專設小椅子,讓兩個兒子列席公司董事會。次子李澤鍇的零用錢,都是自己在課餘兼職,通過當雜工、侍應生掙來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爾夫球場去做球童打工,背著大皮袋跑來跑去,通過自己的勞動,領取一份收入。李澤鍇將打工所得,除了用作自己日常的零花錢之外,有時還資助生活困難的同學。李嘉誠知道後十分高興,他對妻子說:“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將來准有出息。”

  

王永慶:節儉出名的父親

  

他供給學費、生活費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業般,總是給得“剛剛好”,不讓他們有一絲享受奢侈的機會,此外,和兒女聯絡都是寫信,從不打電話,“因為覺得打電話太貴了”。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說:父親寫信多半寫他自己的工作心得,的告訴她公司發生了什麼事,他如何處理等,父親特別強調凡事要“追根究底”,會告訴她公司發生了什麼事,他如何追根究底。

  

盛田昭夫:只有“純真”並不夠

  

許多父母怕孩子染上貪錢的惡習,就不讓孩子沾上金錢的邊。在充滿競爭和風險的社會中,如此“純真”很容易被淘汰。已去世的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剛懂事時其父就告訴他:你是家中的長子,未來的米酒商。盛田昭夫從小就被當作家產繼承人來培養,逐漸變得精明能幹,學會了精打細算,後來終成大器。

  

沃森:規劃自己的“錢”程

  

理財要做到心中有數,要規劃自己的“錢”途。IBM前董事長沃森就要求他的兒子從上初中時起做每週的零花錢支出計畫,每月的收支目標,使兒子很小就樹立了商業意識,最後也成了IBM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良好的理財習慣創造了其燦爛的一生。

  

摩根:能省不如會賺

  

摩根財團的創始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當年靠賣雞蛋和開雜貨店起家,發家後對子女要求嚴格,規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錢都必須通過幹家務活來獲得,幾個孩子於是都搶著幹。最小的孩子湯瑪斯因年齡小搶不到活幹,於是每天買零食的錢都沒有,非常節省,老摩根知道後對湯瑪斯說:“你用不著在用錢方面節省,而應該想著怎麼才能多幹活多掙些錢。”這句話提醒了湯瑪斯,於是,他想了很多幹活的點子,廣開財源,零花錢漸漸多了起來,他最後明白了,理財中開源比節約更重要。

  

洛克菲勒:獎勵比懲罰更有效

  

洛克菲勒共有5個兒女,家庭財力遠非普通人家可比,但他對兒女的日常零用錢卻十分“吝嗇”,規定兒女們的零用錢因年齡而異:七八歲時每週3角,十一二歲時每週期1元,12歲以上者每週2元,每週發放一次。他還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帳本,要他們記清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交他審查。錢賬清楚、用途正當的,下周還可遞增5分,反之則遞減。同時,孩子們能做家務事還可得到報酬,補貼各自的零用。例如,捉到100只蒼蠅能得1角,逮住一隻耗子得5分,背菜、垛柴、拔草又能得到若干獎勵。後來當副總統的二兒子納爾遜和興辦新工業的三兒子勞倫斯,還主動要求合夥承包全家人擦鞋,皮鞋每雙5分,長筒靴1角。當他們十一二歲的時候還合夥養兔子賣給醫學研究所。

  

卡內基:金錢不能換來感情

  

在家庭理財中切忌將錢擺在超越一切的第一位,這樣會傷害夫妻、父母與子女的感情。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就曾對他的孩子說:“金錢不能換來感情。”他說:“如果我特別大方,給你們很多錢,那你們可能只記得我的錢,記不住我這個人。如果我特別摳門,可能也得不到你們對我的感情,所以我寧願多花些時間關心你們,培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為在關愛面前,金錢就顯得無能為力了。你們應該牢記最能打動商人心的不僅是價格,還有情感。”

  

波音: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很多人敝帚自珍,以為這樣節約能省錢,美國波音公司創始人波音卻對他的子女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如果你有買新東西的欲望,你就有拼命工作的動力,扔掉舊東西反而能刺激人更多地創造財富。”的確,家庭理財中一味節省用舊物的精力,倒不如去賺錢來買新的東西會更有效率。





公車理論



世界變動的腳步極其迅速,商機四起,你看到在這永無止盡的變化過程中,有人掌握了轉動的時機而迅速致富,催使另一群人萌生急迫致富的念頭。然而從個人職涯或經營事業的角度來看,最終追求的應該是永續發展,因此,如何成為最後的贏家,避免輸在最後一點,而不致到了中、晚年以後,徒嘆事業或財富成就不保,陷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窘境,對於看似機會蓬勃的新時代工作者來說,相形重要。



所有的機會都是給有實力的人,也只有實力堅強的人,才有機會成為最後的贏家。因此建立實力、培養實力,就成為所有事情的核心,也是任何人都應該要積極修習的課程。我經常用等公車來比喻實力和機會的關係。你一定要走到公車站,車子來了,才搭得上去。我們遇到的情況,大都是到了公車站,必得等候片刻,車子才會來;另一種幸運的情況是,到了公車站,車子隨即過來,這樣的機運相對微小;還有一種狀況是,離公車站只差6、7公尺,車子來了,你當下跑步追上公車;而如果你和公車差距20公尺,那班公車你是搭不上的。



這樣的比喻,是提醒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培養實力、等待機會」是最基本的贏家法則。機會是所有人的公車,不會為了獨獨等你一個人而停下來。大部分的人都是蓄積好實力,伺機而動;少數幸運兒則是實力一到,機會就來;或者實力本來未到,但是加把勁,及時揪上機會;如果實力相距甚遠,通常是沒有機會搭上列車的。



如果企圖及早搭上公車,那麼在前往車站的途中,就必須自始至終全速前進,而不是眼見公車沒到,就逕自踱方步,因為車子比人快,當你發現公車駛來,想要追趕,已經慢了一步。因此,不能因為還沒看見機會,就磨蹭度日,應該要全速努力,才會搭上最早的機會列車,比別人早一步成功;也不要奢望沒有實力,還可以取巧地莽撞上車,因為沒有實力,機會就是別人的賽局,即使勉強上車,到底還是會半路出局,而且遍體鱗傷。



堅強的實力都是來自於紮實的基礎建設,這裏面包括受良好的教育、在專業化的環境裏,從最基礎的工作歷練開始努力建構。不過全世界沒有一件事情可以永久打包票,更何況還有其他許多的變數在左右結果。可以確定的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因此,如果實力豐沛、蓄勢待發,機會卻遲遲未到,也不要輕易失去耐性。愈專業化的東西、愈有價值的能力,學成的困難度愈高,必須投入的時間也愈長。當你需要比別人高一等的實力,就必須比別人更有耐心去歷練。有的人耐心只能持續3個月,他就只有3個月能歷練成的能力;有的人可以耐心熬上5年,就有5年才能歷練成的能力。當你準備就緒,對事物擁有通透的瞭解,才不會在未來的判斷上產生盲點,如此距離最後的贏家那一站,又靠近了一大步。



(本文摘自《打造將才基因》,天下雜誌出版)





穩定          錦敦  



女兒最近很會大叫,幾乎用她所有能量,透過喉嚨來釋放,聽了讓人莫名的情緒都被呼喚了出來。慌、亂、驚、怒…,但用這些直接出來的情緒和女兒回應,只會攪動的更厲害。我開始提醒自己,要換一種方式來。



有次,女兒生氣大叫。我走過去刻意用慢又有力的動作緩緩的抱起了女兒,慢慢的、有節奏的拍著女兒的背,再用同樣的節奏說:「沒關係,爸爸在」「沒關係,爸爸在」。這時候的我,有意識的讓自己先穩定,然後把穩定透過整個人來傳達給女兒。



有一次,兒子大叫,無理也無禮的跟我「要」一堆東西。這種戲碼上演不知幾回了,我的界限被侵犯了,很不舒服,情緒整個上來。這時候的我穩不住了,我就告訴兒子說:「現在爸爸沒辦法跟你說話了,我要去書房冷靜一下,請你不要跟來」然後就走開了。這時候,能看見自己的不穩,也就是一種穩定了。



那天,太太快被兒子惱怒了,我不知道他們對話的內容,但我遠遠的從他們講話的音調、頻率就可以知道不對了,也可以預測接下來的劇本會怎麼演。



那時候,我知道自己很穩,狀態不錯,就下樓去跟太太打個招呼,身體開始朝向兒子,慢慢跟兒子說話,聽兒子的表達。我這個動作在跟孩子說:「來,講給爸爸聽,怎麼了?」在跟太太說:「現在我可以,我來!」一場預期中的戰火因為我的穩定而多了空間,故事也有了不同的發展。



其實,我常常在女兒大聲哭鬧的時候,真希望她能安靜一點,在兒子無禮的時候,真希望他能知道尊重與界限,在面對太太管教孩子的時候,真希望她能給孩子更多的溫柔。我的這些期待,都是需要調整別人的狀態,但,這樣的期待,我也把穩定的可能性,交給了別人。往往還因為失望、挫折而讓自己站到了指責的位置發動了另外一場戰爭。



現在有點想回到原點,眼睛往內看,深深的呼吸,讓自己有穩定的內裡,就先讓自己穩下來,讓一切從這裡開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