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物語】老父母的哀歌
















【東京物語】 老父母的哀歌















導演:小津安二郎

演員:笠智眾、東山榮子、原節子



小津安二郎是早期的日本導演,1953年當時電影科技還未能,支持如今已成熟的電影特效,

導演都是透過剪接、場面調度、演員功力與鏡頭處理,來增強電影敘事。

也因此,優秀的導演,往往在敘事的深度內涵之外,也讓鏡頭有卓越高超的藝術性。



小津是早期導演之佼佼者,不僅後來的日本大導演黑澤民深受其影響,

連七零年代藝術電 影導演,如拍巴黎德州的溫德斯,也是其受益者。

小津擅長處理倫理親情議題,幾部響譽國際的片子中,【東京物語】是代表作之一。



【東京物語】,電影一開始就有其象徵意義:



一輛火車由僻遠鄉間駛向都市東京,然後鏡頭轉向鄉間的老夫婦,

正在整理行李預備去東京看已成家立業的孩子們,

夫婦為『枕頭到底在誰的行李包裡』起小爭論,反映著他們『年老後的糊塗、健忘』。







而後,有一寡婦從窗口經過,攀談間,表達出對這對夫婦的欽羨,

因為她是個很寂寞的老婦人。

這小小一段落影像,在電影結尾時,將會有很嚴謹的對照。



老夫婦去東京,先在大兒子處落腳。當晚,在東京的孩子們都來探望父母,

除了大兒子外,還有嫁出去的女兒,以及另一個因二次大戰丈夫殉難、



如今已單身的媳婦。



大兒子是個醫生,跟妻子原本預期在老父母來時,

好好利用週日帶他們出去玩的,未料病人急診,假日泡湯,

反而變成老媽媽帶生氣的孫子出去周圍空地玩。

老媽媽感慨的看著孫子說,孩子總算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孩子了,

我的年歲,應當看不到孫子成婚了吧?



兒子沒空,父母被送到女兒家。女兒比兒子更糟,非但沒空,還很吝嗇,

兩老更是沒去處可玩。



最後,還是守寡的媳婦請假帶兩老逛遊東京,還請他們去簡陋的單身宿舍吃飯喝酒,

深有情義。媳婦不能一直請假,兩老還是沒得玩。



兄妹商量,把兩老送到熱海度假旅館;其實,兩老是想跟兒女在一起。

去到熱海,看的是陌生年輕人的喧鬧,加倍襯托兩老的寂寞,老人家沒有玩興,

老母親還突然暈眩站不起來,只好提前回到女兒家。



這可慘了,女兒連著工作講習,根本沒有預期要接待父母,

父親尷尬之下,謊稱有朋友接待,

母親只好再去打攪已守寡、其實並沒有接待義務的媳婦。



其實,這時兩老心中都有數,他們是不被歡迎的客人。



兩老坐在廊前,等候朋友和媳婦下班,是寂寞而蒼涼的。

但是,他們很有默契的,絕口不提心中的失望與沮喪。



父親和朋友相聚,酒醉後終於說出心情;

他心知肚明,知道讓孩子去東京、留自己孤單在鄉間,

孩子在東京卻過的很打拼,是大都會下的小人物,

並沒有活出他當年對孩子風風光光的期待,

遠離家鄉、父母去東京,原來是如此的不值得!



為人父母又能怎樣?只能坦然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

鬱悶下跟朋友酒醉,而朋友呢?其實也無法如預期的招待一晚。

最終,竟然是酒醉的爸爸,帶著酒醉的朋友回女兒家,

女兒嫌厭極了,一肚子氣。



至於母親呢?在經過親生兒女都不能接待居住的波折後,

再去守寡的媳婦簡陋住所暫住,更深深感受到,這個媳婦的體貼遠勝過親生兒女,

但卻深知,她不能為了公婆,一直孤單守寡一輩子,

也勸她該圖謀自己的幸福,找好男人改嫁。

因此邊勸她改嫁、邊暗自垂淚。



就這樣,去東京都會一場,老父親最終的結論:

至少,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過的好好的,我們也可以心安了。



回鄉間後,老母親隨即病倒,不久即過世了。

未料父母才離東京,孩子們立即接獲噩耗返鄉。

喪事匆匆,東京的兒女們又回去東京。

竟然還是守寡的媳婦守到最後。



尚未出嫁的小女兒無法接受哥哥姐姐們的自私,

這個寬厚的守寡嫂子勸她說:

「原諒他們,他們已經有他們的家、有他們的生活,

每個人都是最愛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竭力扶持保護的。

等我日後再婚,我也會跟他們一樣的。」



最後的影像,就是這個難能可貴的守寡媳婦也離開了,

火車駛遠,剩下孤單的老父親。

隔鄰早已守寡的孤單老婦,又再度經過窗前,

體會理解的跟老父親說:「是很孤單啊!」



【東京物語】,充分反映出年老父母的失落感 ! 。

父母終生忙碌,就是為了孩子日後的成就,

但孩子一個個長大、按父母期望為事業打之後,

勢必就得遠離父母,忙到當父母去探望時,

竟連抽空的時間都沒有。



一座火車的駛出鏡頭之外,

串連了遠在異地的子女與孤單的老人家,

也串連了鄉間與日益繁忙的工商都會。



【東京物語】,也反映著父母用同樣的心養育子女,

各個子女對父母親孝心卻有差別,

這很難用道理講明 、只能稱之緣分的人之常情。



小津對忙碌的兒子並不批判,

只客觀描述出兒子、媳婦的忙碌,

甚至週日都為了急診得放棄休假;

至於女兒,小津是讓對話自然呈現出她的鄙吝、

甚至對父母來自鄉間的輕蔑。



父母親不是沒有感覺,因此父親輕描淡寫說: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正是這個女兒,襯托出守寡媳婦的溫柔體貼。

她很清苦,但是對公公婆婆照顧細膩周到,

甚至不忘給婆婆零用金。

父親因此最終是把母親遺物中最鍾愛的錶送給這個媳婦,說:

沒想到是死去兒子的媳婦,對我們最有情義。



至於他們的小兒子,

只有在父母從東京回家時路過,有機會相見;

當母親彌留之際,這個離父母最近的兒子,

竟然為了工作沒有趕的及回家。



未嫁的小女兒看到這一切景象,心中憾恨難平,寡嫂跟她說:

「等妳有了自己的生活,也不得不這樣。人都是最愛惜自己的生活的。」



「等我再婚,我也會變成這樣,儘管不願意,我們都不得不改變。」

一句話,道出對離開父母的兒女的寬囿。



人生豈不正是這樣?父母含辛茹苦,正是為了孩子的展翅高飛。

但孩子展翅高飛之時,也是走出自己的世界、遠離父母之刻。

最終是白髮兩老老來伴。



或許正因為這是人生不得不走的不歸路,

所以電影中兩老將孩子的一切看在眼裡,

卻盡是沈默,沒有責備與批判,

只是說出一句話,道盡天下父母心:

「知道他們好,就好了。」



將祝福賜予孩子,將寂寞留給自己。

隨著火車離去,守寡老婦看著剛失去老妻的老人,

不多言,只瞭解的點點頭:「很寂寞啊!」



我幾次有機會討論這部片子,都是在孩子正在青少年期的婦女群中放映。

這部片子放映過程中,屢屢聽到席中有人嘆息。



我們都想到自己的父母,

操心他們的孤單寂寞與越來越老邁的身體,

但是自己的家庭又擔子正重、操心事多,

很難兩邊同時顧全。



電影充分道出這群『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中年人的心事。

大家都不認同那個『潑出去的水』的女兒;

但是對行醫兒子,週日因急診、放下父母不能陪,

則多少有點同情,不忍苛責;

至於那情義深重的守寡媳婦,只能說是現代社會中的太稀有族類,

感佩之外,深覺不可思議。



今年端午節,父親又是為了我們要回去看他們,一早起來作菜。

幾次跟他說,我們只需要水餃,他總不聽,非得要自己弄桌好菜。



隨著我兒子年歲越大,

我越感受到 「養兒方知父母恩」的實實在在的父母恩情,

越來越對他們覺得虧欠,擔心他們的老邁,

責怪自己不能就近照顧。



未料,我從父親口中,聽到『東京物語』中那老父親的心情:

「你們一個個生兒育女,有了自己的家,

又個個安定、沒病痛、沒失業的,我該知足了。」



父親未曾有一絲一毫要我們回報的要求,

也未曾因我們不如當年他期望的飛黃騰達而失望,

反而因我們人生平順而知足。

天下父母一般心,五十年前小津電影中的父母心,

跟當今的父母心有何不同呢!



我們這群婦女難免會遙望著未來,

未來總有一天,兒女如我們期待的,飛向自己的天空,

只剩下白髮夫妻老來伴,那時,

大概也是因孩子生命的平順而知足感恩,深覺不枉此生吧?



最偉大的文學或電影藝術,

不管用了多少深具藝術性的形式,

最終永遠是在一個個看似特別的故事中,

挖掘出人性普遍的共相,因而激起最多人的感嘆與共鳴。



【東京物語】,正是屬於這類偉大的電影藝術,

因此才能影響深遠,近六十年後,仍被當今導演視為先師。



各位老友們:



有朝一日,你我將會是故事中的年老父母,

預見未來,先規劃晚年生活的模式與老本,

莫忘顧好老身,莫丟老友,莫棄老伴,開心

知足,快樂度日才為上策唷!



吾人要趁看得見,走得動,吃得下,拉得出,

(Eddie註:還要想得開、睡得著)

還會笑的歲月,多多享受唷!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尋煩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