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
 
 


  
 
感謝抱怨的人
無論是在家庭裡或是在工作場合中,我們常常都會聽到抱怨的聲音,有的是抱怨配偶不體貼、孩子不聽話,有的則是抱怨老闆、同事,另外還有人抱怨政府決策、社會環境……,其實,抱怨只會使自己的情緒更低落,於事無補。

當然,抱怨並非全然無理取鬧,就是因為認為自己有道理,卻受了委屈、損失或冤枉,或是認為對方頭腦不清楚、說話不謹慎、處理事情不恰當,而且做事方法有問題,所以看不順眼、聽不習慣,才會抱怨。當下為了顧全自己的面子,往往敢怒不敢言,也不敢當面發作,只敢在對方的背後頻頻抱怨,把心中的不滿告訴其他同事、朋友們,以宣洩自己內心的不平衡。

往往這樣發洩完之後,雖然在情緒上暫時可以得到一些平衡作用,可是在背後抱怨對方的言語,一不小心就會傳到當事人的耳朵裡,對方可能會覺得你這個人不夠忠誠、不夠朋友、不夠義氣,反而讓事情更複雜。因此,抱怨不但無濟於事,還會增加自己無謂的困擾。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抱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反應、溝通、請示、建議,或是透過種種不同的管道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不需要用抱怨的方式來出悶氣。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知道自己有哪些缺點,就像很多商家都會貼著:「把我們的缺點告訴我們,把我們的優點告訴大家。」的標語。只是有些人心量很小,只喜歡聽恭維、奉承的話,如果你對他說一些逆耳的忠言,他不但不會知錯,還會加以搪塞。你要是向他抱怨,他可能會反過來訓斥你一頓,認為問題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你犯了錯誤,他自己可是一點錯誤也沒有。

抱怨的言語的確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然而我們卻應該要培養接受抱怨的雅量。孔夫子曾說:「聞過而喜」,意思是說,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批評指責時,應該要感到歡喜。無論是當面的批評,或是背後的抱怨,甚至是千夫所指,把你點點滴滴的錯誤、缺點,都當眾一一地指出來時,還是要保持君子的心胸氣度。因為一個能夠接納各方面指正的人,才能真正的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健全、更完美。

雖然有時候別人的批評指責不一定正確,也要發揮忍辱的精神,無論對方說對說錯,都還是要謝謝對方。而且別人既然願意給我們批評指正,就表示對我們有所期待,如果他對我們不抱任何期望,就不會有這些評語了。因此,這些批評對我們而言,反而是一種鼓勵和幫助。

最後,我們要記得關於「抱怨」的兩大原則:第一、不要抱怨任何人;第二、聽到別人抱怨自己時,不要難過,也不要把對方當成仇人。更進一步,當我們被別人指責、抱怨時,還能夠發自內心感謝對方,不但能成為儒家所說的君人,也能成為一個修忍辱行的菩薩。 



聖嚴法師開示 ~ 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
「抱怨」是從家庭到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現象,也是正常現象。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互相抱怨,雖然 父母疼愛子女自不在話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親看到孩子不聽話,可能會在父親面前說:「這孩子像你一樣,脾氣那麼壞,怎麼教都教不好,你要好好管 管他。」像這樣的言語,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愉快。
人都是在生氣之後才會抱怨,所以抱怨的內容多半聽來刺耳,不只被抱怨的人不舒服,就連抱怨者本身也一樣不愉快。會抱怨,主要是起因於對人事物的不滿,但是,世間不如意事本是十常八九,光是抱怨並不能讓事情如意。
一般人在聽到怨言後可能會想:「我對他這麼好,他為什麼還不滿意?我好心替他處理問題,結果他卻反過來抱怨我,真是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種想法只會讓自己愈想愈氣憤。如果能將抱怨視為正常現象,被抱怨的人或許就不會太痛苦;否則別人一抱怨,便覺得自己是無 辜的受害者,痛苦也會像滾雪球一般,愈來愈大、愈來愈沉重。

如果又能換個角度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說的可能真的是自己的過失,他抱怨得其實很有道理,可以幫助我看清自己的盲點。
更何況人人都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可能沒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抱怨。雖然別人的煩惱不一定是因你而起,但是別人把你當成出氣口,負面的情緒透過抱怨而得到舒緩,你也等於幫了他的忙。
其實當不滿的情緒出現時,可能是別人的問題,也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或是大家都沒有問題,只是有人誤傳了一句話,使得 別人口出怨言。遇到這種情形,應該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為自己著想,並且做到:一、不要抱怨別人;二、接受別人的抱怨;三、傾聽別人的抱怨。也要像孔子 所說的「君子聞過則喜」,不但不要難過,甚至要更歡喜,因為別人願意向你抱怨,表示對方還看得起你。

另外,有些人一聽到抱怨後,認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便自築高牆,對別人的反應不加理會,這樣反而會激怒對方,以為你放棄了和他的友好關係,打算絕交。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問題就更難化解了。 
所以聽到抱怨時,要有適當的處理措施,以免又進一步產生誤解,而且對於輕重不同的抱怨,處理方法也不同。如果聽到的是輕微的抱怨,只要點點頭,表示你知道了就可以了,因為對方只是希望你聽到這樣的意見而已,不一定要給予任何回應。
至於嚴重的抱怨,則一定要有所回應與處理,如果是對方誤解了,一定要找對方協調、懇談,讓他瞭解事實真相。如果是對 方因為你的作為不符合他的期待而產生抱怨,則一定要告訴他,你會努力改善與處理;如果處理的結果還是不能讓對方滿意,也要讓他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你的能力 在目前的狀況下,只能如此,希望對方能夠諒解。
如果大家對於抱怨,能用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妥善處理,就能從中得到成長,而不是傷害了。


●本單元文章同時刊登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聖嚴法師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