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心態
 ■ 聖嚴法師
當你開始禪修,第一個目標是練習你的方法直到身體的不舒服,不再是個困擾,而且心是穩定的。下一個階段是用方法達到身心統一以及內外統一(自己與宇宙統一)。當身心合而為一,你會感受到身與心的舒適與自在。如果你能進一步到達內外統一,你會覺得自己與世間的一切是無分別的,而一切人的安樂都直接關係到自己。如果你還沒到這個程度,就持續著例行的禪坐,但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態度。要了解你的想法蘊含巨大的潛能,如果能導正心行,會比只打坐能更快達成目標。
自己要不自私
我們應該對人我的態度下工夫。首先,我們至少應該放下一些自私心。如果能這麼做,我們的煩惱會減少,而我們也更能夠幫助他人。什麼是自私心?就是追求我們想要的而逃避不喜歡的,這兩種態度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事實上,現在人的心態是過度關注於個人的利益。因此儘管今日的生活水準高,但人們卻心靈貧乏,無法找到安全感、寧靜和快樂。
一個好的解決方法是抱持著「該來的總是會來,該去的總是會去」的態度。你所擁有的就是你該得到的,不應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或為自己的失敗而懊悔;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或幻想美好的未來都是沒有用的。我們現在的情況源自於我們的家庭背景、教育,以及個人努力。
我們可以很輕易辨識這些因素,因為它們與此生有關。然而有許多境遇是無法只以這些因素來解釋的,比如說兩個有同樣背景及才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遭遇。這是因為我們的業不僅是來自這一生,而是受到過去無量生的影響。因此,如果我們遭遇到不幸,應視為償還過去的債務。應該為償還前債、債務減輕而感到高興。
另一方面,當我們獲得成功,就表示那是在提取過去世存下來的財富,因此沒有理由感到驕傲。實際上,我們提取愈多的財富,這個「無形銀行」中的存款就愈少。我們應該留意不要耗盡我們的存款,而且要更努力多做有意義的事來增加儲蓄。如果我們接受業的事實,便不會心存這麼多怨恨,而能夠多行善事來塑造我們的未來。
對他人不抱怨
至於對他人,我們通常會過度批判與期待。當他們的表現比我們預期中差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失望。如果我們能體諒、有慈悲心,便會反問自己在同樣的情況下會怎麼做呢?這樣我們的煩惱會減輕,而其他人也會覺得我們比較好相處,甚至會向我們求助。有一句話說「水清則無魚」,換言之,我們不應對別人要求完美。
不可否認,有一些人是有不良企圖。有一些人是在你真正需要幫助時與你保持距離,而當你情況良好時提供協助,期望你的回饋。但你不要把他們當做壞人。如果有人占你便宜,應該感謝有機會還業報。
如果在困境中,我們還加諸怨恨和報復,對方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這樣就成為永無止盡的循環。與其如此,不如用慈悲感化他們,放下這次的事件,下一次仍毫不保留地協助他。或許他會受到感動而成為你最好的朋友。佛教常說的一句話:「因緣不可思議。」這就是說人我關係和狀況是不斷地變化,我們無法預料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有人欺騙你,這也是因緣和合的結果。在不同的因緣組合下,他或許會有不同的行為。有了這樣的正確了解,不僅可以驅散你對事所產生的厭惡或嫌恨,也可以讓你對別人有好的影響,進而為所有的人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12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