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外在環境影響。如果心不受環境所左右,那就是智者,心中必定自在安定。 若心為環境所轉,必生煩惱。例如過於強烈的欲望將因無法滿足而產生忿怒,隨之而來的挫折,又會帶來恐懼與猜疑;又例如人家謗你一句,就暴跳如雷;人家讚你一句,就洋洋得意;被人冤枉,就痛苦懊惱;被人恭維,就趾高氣揚。雖然這些反應都是人之常情,但這都是因為不能自我肯定,才會處處需要別人肯定自己。
── 摘自 聖嚴法師 《平安的人間》
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不等於物質財富的擁有,
不能從經濟條件的好壞來定論。
真正的財富,
在於內心世界的寬廣、豁達與包容,
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慈悲心,
以慈悲心對待眾生,
由衷地為社會、族群,乃至整個世界,
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人間世》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
因為缺乏感恩、知足的心,得到利益以後不但不會滿足,而且還會嫌棄別人把不要的東西送給他們,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外,我們也要常常想到,自己的福報是從過去生中帶來的。所以,這一生要好好的惜福、培福,不要糟蹋了自己的福報。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
盡其在我,盡心盡力。做任何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自己心安理得地走有希望的生路,讓其他的人不受傷害。能夠讓自己快樂,讓大家快樂;讓自己幸福,讓其他人也幸福;讓自己平安,讓他人也平安,這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這些,至少不要以為自己是無路可走的人。
但是自己有多少能力,有多少付出,是不是一定有多少收穫?不一定。只要自己盡心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此路不通,就換一條路走;如果已迷失在三岔路口,定一定神,選一條路走。此路不通是因經驗不夠,失敗可換取經驗,應該感謝失敗的經驗讓你成長,這樣想的時候,就沒有走不通的路了。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
釋迦牟尼佛出世,是為人類解決問題來的;耶穌基督出世,也是為了替世人贖罪,解決世代的罪惡。
雖然世界上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但一代一代的人,如果人人都抱持「出世來解決問題」的心態,人生觀一定是積極的,不會悲觀,每個人活著都擔負重要角色。
如果能這樣想,年輕人還會不會自殺呢?也許不會。
所以,奉勸年輕人,覺得無聊、無奈、茫然時,不妨想想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社會盡什麼心力,讓生命有使命感,就會覺得:活著,是值得的。
如果人人都抱持「出世來解決問題」的心態,人生觀一定是積極的,不會悲觀。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一
有的人花錢一擲千金,因為是自己賺的,所以就用得理所當然,但是要他布施則是一毛不拔。這種人是有多少福就享多少福,既不惜福,也不能培福,就好像過路財神,鈔票在他的手上過一過就走掉了,像這種有福盡量享的人,其實是沒有福的人。而且任意享福的人也會招惹很多麻煩:第一,其他人會眼紅、會嫉妒;第二,是糟蹋自己,因福享多了,身心會腐化,到這種地步時,根本已不叫享福,而是損福。
惜福以後要能培福,如果自己知道沒有福,應該要種福。如何種福呢?要多積福德。有錢可以做功德,沒有錢,我們還有身體,身體也可以做功德,譬如布施時間來做義工。即使你什麼都沒有,你還有嘴巴,可以用口來隨喜讚歎人家、鼓勵人家,這也是積德、也是種福。如果你口不會講、身體不能動,那還有一顆心——感同身受的隨喜心,譬如看到或聽到有人念佛的時候,心生歡喜;看到有人布施的時候,心生歡喜;看到有人做善事的時候,生歡喜心;這也算是種福,這叫作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有的是自己參與一份,有的雖然沒有辦法參與,但是心裡充滿歡喜,說:「能做這個真好,如果我有能力,我也要做。」
這就是能從我們內心清淨、精進、慈悲做起,然後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包括親人、朋友、所有我們關心的人,還有整個的社會,這就是建設人間淨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