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自稱養了一條黑狗。這頭黑狗忠誠地跟著他東奔西跑、上山下海,如影隨形。當黑狗在身邊時,他不敢站在月台的邊緣看火車駛過,只能退遠一點,最好還有根柱子擋在他與火車之間;當黑狗陪他出航時,他也不敢在船邊俯瞰海水,只怕一秒間的衝動加上一點點絕望,就能結束他的性命。我們或多或少都熟悉這隻黑狗,它叫「憂鬱症」。今天,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就要來告訴我們,該如何駕馭這隻「邱吉爾的黑狗」,重現生命的光彩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3年的報告指出,2020年全世界將有三大疾病: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憂鬱症已成為人類的第二危險殺手。另外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的前十名疾病,憂鬱症亦高居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因為憂鬱症會造成患者無法工作,生產效率下降,也對身體健康有不良的影響。更令人擔心的是,有15%的憂鬱症患者最後會死於自殺。
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鄭泰安教授於2012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的報告,1990至2010年這20年來台灣憂鬱焦慮患者比例倍增。該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所有病例數佔全人口數的比例),自1990年的11.5%上升至2010年的23.8%。WHO的報告也指出,憂鬱症在世界上影響了約3.5億人,推估的盛行率約為3%。一份蒐集了17國數據的研究發現,每20人就有1人在過去的一年中曾經憂鬱情緒發作。美國心理健康衛生研究院所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則統計憂鬱症終身盛行率為16.5%,成人的年盛行率為6.7%,其中被認為是極嚴重憂鬱者的年盛行率為2.0%。
憂鬱心情vs 憂鬱症
情緒是人類的正常反應之一,除非腦部受損或疾病影響,才會導致一個人喪失產生或表達情緒的能力。憂鬱也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之一,當人碰到壓力、挫折或打擊時,難免會出現憂鬱心情。通常這種反應多半是短暫或輕微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應付情緒的方法,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
憂鬱症指的則是一種持續、嚴重的情緒疾患。不同於正常的情緒反應,這種憂鬱情緒造成的生病狀態,已經影響到一個人的社會以及職業功能。舉例來說,學生的課業可能會突然一落千丈,甚至喪失上學的動力;上班族則往往在工作時恍神,導致進度無法如期完成;家庭主婦則可能沒辦法處理日常家事。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會明顯感到情緒低落,對日常活動或工作失去原有的興趣,明顯呈現社交退縮,睡不好覺或整天臥床,動作變緩慢或容易情緒激動,常感到疲倦或是沒有力氣,無法集中精神思考及做出判斷,經常覺得人生沒有價值、活著沒有意義,甚至出現死亡的念頭。根據目前的國際診斷準則,這些症狀持續困擾一個人兩星期以上,才能診斷是憂鬱症。
人們常有種迷思,認為一個工作順遂、經濟無虞、感情穩定的人就沒有壓力,且怎麼也不覺得這種人會得憂鬱症。例如當有公眾人物自殺時,總會引起許多民眾喟嘆:「他不是『人生勝利組』嗎?怎麼會想不開呢?」
事實上,所謂的壓力並沒有公認的標準,每個人能處理的壓力程度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態下的抗壓反應也不會一樣。所以重點不在於抗壓力高不高,或是事件所帶來的壓力大不大,而是在於「平衡」。人的心靈,就像地球生態一般,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災難不斷。
憂鬱的大腦
憂鬱症的病因複雜,目前多以「多變因的模式」來進行解釋。包括了生物、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相互機制。
在醫學上,憂鬱症目前被認為主要是一種腦部疾病,是神經系統中處理壓力與管理情緒的部分失去平衡或是功能受損所導致。過去的研究認為人體的壓力調控系統,主要是大腦中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簡稱HPA軸)。人體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的HPA系統的活性過高,使得他們對腎上腺皮質抑制回饋的作用不足;再者,憂鬱症患者的下視丘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CRF),進一步促進腦下垂體分泌腎上腺皮質刺激素,導致焦慮、性慾降低、食慾低落及睡眠障礙。
近幾年來,精神醫學的藥理學有許多關於中樞神經傳導物質的研究成果,顯示情緒調控與神經中樞的單胺系統有關聯。包括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以及多巴胺(dopamine)的合成與代謝過程、相關機制的調控,以及傳遞過程中與接受體的作用等,都被認為是可能的憂鬱症致病機轉。
易傷心體質
人們常說「個性決定命運」,真的是如此嗎?在憂鬱症的研究中,人格特質也常被認為跟憂鬱症相關,例如神經質的人以及低自尊的人容易對外界的壓力或是生命中的不順利產生挫折感,而且傾向貶抑自己。而慣用負面思考的人則容易因為小事就想不開,凡事都往壞處想。
比較特別的是,完美主義者也較易罹患憂鬱症。完美主義者對自我及他人都可能要求很高,常常給自己帶來極大的身心壓力。又一旦無法達到所設定的目標,就感到難以接受,也因為標準原本就高,所以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出現落差,帶來更多的不滿與失敗感。這類性格的人通常嚴以律己,即使遇到困難,寧可硬撐,也不肯放鬆自己。儘管這樣的性格讓他們常能有不錯的成就表現,但也因此成了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以生物因素來說,至少要考慮性別、遺傳、身體、藥物,以及物質濫用等因素。女性比男性得到憂鬱症的機率更高,一般說來比例約為2:1。家族史也有關係,若有一等親罹患憂鬱症,則自己會有比平均高兩到三倍的風險。針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也發現,當其中一人患有憂鬱症,另一人則會有高達70%至80%的患病風險。
也有研究顯示,身體疾病和憂鬱症關係密切。身體疾病能引起憂鬱症,且憂鬱症也會反過來增加原先身體疾病導致的殘障程度,形成惡性循環。已經有許多疾病被證實和憂鬱症相關,常見的有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慢性疼痛、一些內分泌及代謝疾病,以及癌症等。以腦中風為例,在中風後二年內約有10%的病患可能罹患重度憂鬱症,而約有50%的病患罹患輕度憂鬱症。若以末期腎病變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病患來說,有將近五分之一的病人可能罹患重度憂鬱症且有較高之自殺率。
某些藥物也會有導致憂鬱的風險,例如治療C型肝炎病毒的干擾素、部分降血壓藥物、抗癌的化學治療藥物或是免疫抑制劑及類固醇等,均可能因其效果或是副作用導致憂鬱症。
酒精或是成癮物質也被認為跟憂鬱症相關。酒精並非是「一醉解千愁」的解憂良方,而是「藉酒澆愁愁更愁」的「致憂鬱劑」。
最後,環境與社會因素也是可能導致憂鬱的關鍵。當遭遇重大打擊,如失戀、車禍、親友亡故等,都可能引發疾病。甚或是孩提時的創傷經驗;負面的生活事件,如失業、負債、失去親人、身體重大疾病等;挫折的人際關係,如婆媳不合、夫妻衝突、親子問題、被朋友背叛等,各種足以影響個人的重大事件都有可能觸發憂鬱症。不過,要再度強調的是,每個人承受打擊的程度本就不同,以上壓力源產生的影響因人而異。
留言列表